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7.C【解析】“19世纪”错,闻一多是20世纪的诗人;另外《女神》是郭沫若的作品。
8.“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1分)它形成的原因有:①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1分)②联大的民主思想、自由开放的精神;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④乐观积极的心态;⑤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后面四点任答出2点即可)
【解析】
“巨浪”指的是西南联大在学术方面对于整个中国的影响。题干要求分析“巨浪”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看联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境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点,也是衣柜”“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瘪,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窥一斑而见全豹,西南联大师生的条件极其艰苦;但是他们的学术氛围却极其浓厚,“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
其次看联大师生的思想和精神,文中提到一件小事,就是吴宓讲《红楼梦》时“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由此可见联大师生的品格修养:文本一末尾写联大学生在昆明一些中学任教,“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可见能推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联大的展主思想,自由开放的精神。
文本二中有“国家兴难,哀鸿消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文本一中还提到西南联大食堂的伙食,以及师生们的玩笑,“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诚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可见能掀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乐观积极的心态。
文本二末尾总结了西南联大精神,“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是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用勇敢,不问西东”,可见能就起“巨浪”的原因之一是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
9.①“朴素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屑的题材入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美化”的写作方式:
②“朴素为文”是指文章语言平淡后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妈妈道来,如话家常;
③汪曾祺的“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活的话谈回归散文。(每点2分)
【解析】
题干要求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朴素”可从写作内容、语言等角度分析:“朴素为文”也是作者的创作理念。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选取了在西南联大的很多项碎的小事,比如写到校舍、图书馆、联大师生的服装、联大的伙食、联大学生对于昆明教育的贡献等,这些内容写得很“散”,很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目,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从语言来看,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祝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等,体现了其“朴素为文”的特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