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文本一: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阅读答案-汪曾祺

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摘编自《西南联大·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

  文本三: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我也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作品的条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回忆丰富多彩的市内生活,一方面呈现了西南联大周边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西南联大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B.吴宓先生讲课,为学生“搬椅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吴先生的修养,而他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优雅的君子风范。

  C.文章大量笔墨刻画教授们衣着“残破”,而描写联大人读书的细节却不多,这正是为了表现联大人虽条件简陋却孜孜不倦做学问的志趣。

  D.结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即《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后写作的一篇小散文,抒发自己怅惘落寞却又不甘沉沦的心绪。

  B.西南联大校歌里唱到,将举国栋梁之才移往艰苦偏远的边疆,将其保护起来免受日寇的摧残,这正是为了保全民族未来的希望。

  C.闻一多先生是19世纪中国爱国主义诗人,以《红烛》《死水》《女神》等诗集,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响彻中华大地。

  D.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8.文本二中的“巨浪”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巨浪形成的原因。(4分)

  9.如欲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要点。(6分)

  参考答案

  6.D【解析】“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错。结合“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可知,化用诗句不是重在表达“自由和防性",而是表达西南联大对云南在教育方面的影响确实存在。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