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材料一: 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一

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材料一:

  2009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海试的时候,杨申申还是一名正在熟悉深海装备的年轻人。到2017年“深海勇士”号投用时,他已先后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难关,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2020年,“奋斗者”号前往试验海区的航行途中,杨申申带领团队解决了遇到的困难,为其下潜顺利开展做出了贡献。

  如今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杨申申,正在与团队成员研制“全通透载人潜水器”,预计今年年底前就会制造出模拟球,2025年投入使用。杨申申说,自己的梦想在深海,科研方向能够跟国之重器连接在一起,感到非常幸运,自己也将为之奋斗一生。

  从载人潜水器实现零的突破的“蛟龙”号,到由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的“深海勇士”号,再到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过96.5%的“奋斗者”号,以及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下一代“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我国一代代的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也见证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成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2日,姚雪青报道)

  材料二: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本航次是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了五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五条“观测线”长短不一。科研人员介绍,这五条“观测线”并不是一次画出来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最开始,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对一条线开展观测。2012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开展系列航次科考,“观测线”逐渐增加到五条。

  “科学”号作为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被誉为最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

  (摘编自《青岛日报》2023年5月24日,李勋祥报道)

  材料三:

  4月16日清晨,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的尾部起重臂旋转,将一根吸鱼泵递出,伸进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网箱内部,刹那间,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鲑被“吸”上了工船。

  大西洋鲑是三文鱼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西洋鲑长期依赖进口。2018年7月,作为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深蓝1号”正式启用,目前已实现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

  “深蓝1号”直径60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该装备突破了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打造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4月25日,李蕊报道)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蛟龙”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我国载人潜水器零的突破。

  B.“深海勇士”号投用时,杨申申的研究助力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

  C.应用场景更为广阔的“全通透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载人潜水器。

  D.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努力下,我国载人潜水器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号是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深蓝1号”是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

  B.“科学”号被誉为“海上移动实验室”,“深蓝1号”是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