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古诗词

小学生热爱祖国的古诗

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2 阅读:()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时年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近体诗,要求严格的格律。杜甫是一位精于律诗的“高手”,本诗作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是七律中的佳作。诗本身不难理解,关键是要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惊喜”的感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为朝廷平定叛乱、社会从此可望太平的喜悦,其中蕴含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后代的学者非常推崇此诗,说其是“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不仅由于它的文字美,更是因为诗句中蕴含的满腔爱国热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绝句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饱含深情、字字血泪的诗。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也佳甚多的大诗人,更以许多表达胸花大志,甘愿为国效命的爱国诗篇著称于世。

  本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诗题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了诗篇。从诗题我们就能读出作者心底的寒意。诗的内容写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在诗中,作者首先描绘了大好河山,“河”本义单指黄河,“岳”指五岳,“河岳”在这里指的是北方的江山。“入”字写大河的纵横绵长,“上”字刻画高山的耸入云霄,诗的前两句从横、纵两个方向形象地描绘出壮丽奇伟的大好河山。仅从这样的诗句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诗人的满怀深情。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想象沦陷地区的人民满怀热泪、翘首以盼的情形,他们盼望救民的王师,但是一年又一年,怎么不见来呢?“泪尽”一词,千回百转,是多么的沉重!诗人殷切的爱国之情跃然可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一首词。“菩萨蛮”为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本词的标题。与同时代的陆游更喜欢写诗不同,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主要致力于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文武兼备的豪士。他的词作大多放纵横,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中的杰出代表。

  词的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方向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鸣叫。

  这首词用高明的艺术手法,写极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瑰宝。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豪放纵横”的风格稍有不同,本词可谓“刚柔相济”,既有青山水流的壮景,也有“行人泪”这样婉约的意象。词人一生志愿北伐中原,实现祖国的统一,却郁郁不得志,雄才大略不能实现。举头眺望,视线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可是深山传来的鹧鸪声,又激起了词人的满怀惆怅。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写出了这位爱国词人割舍不断的热爱祖国、立志报国之情。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