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4-04-13 阅读:()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手法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篇章结构角度分析,还是兼而有之。解题步骤:
(1)首先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1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
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两”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二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例2
阅读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 ①那:奈何,为什么。
答案
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在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感慨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吗?
(2)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3)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__季节的一种______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