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这问题,决非限于一隅,是有全国性的,不过,据说也划有势力范围,各守防地,不相侵犯。这也属于所谓“中国人自有办法”。
地大物博的中国,理应事事不会没有“办法”,而且打仗亦既三年多,有些事也应早有点“办法”。西北一带的根本问题是“水”。有一位水利专家指点那些秃顶的黄土山说:“土质并不坏,只要有水!”又有一位农业家看中了兰州的水果,幻想着如何装罐头输出。皋兰县是出产好水果的,有名的“醉瓜”,甜而多汁,入口即化,又带着香蕉味一般的酒香。这种醉瓜,不知到底是哈密瓜的变种呢,或由它一变而为哈密瓜,但总之,并不比哈密瓜差。苹果、沙果、梨子,也都不坏。皋兰县是有发展果园的前途的。不过,在此“非常时期”,大事正多,自然谈不到。(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多次使用“据说”来传达信息;信息的真假不一使得文本内涵的表现更具灵活性,表达更具有艺术张力。
B.“特种机关里混事的小家伙”的大段牢骚、表现了老百姓在当时背景下的生存智慧,暗含作者的政治见解。
C.特权者谋私利时“自有办法”,轮到百姓问题时却又迟迟没有办法,两者对比鲜明,可见作者对此的批判。
D.本文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文中大量正话反说,讽刺十足而又诙谐幽默,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恶。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对于旅客用水洗脸这件事,用“骇人听闻”一词来形容,具有夸张意味。
B.句子②承上启下,既照应空炸后兰州建设的繁荣,也引出下文洋货贸易的繁荣。
C.句子③中的“愈‘战’愈畅旺”,巧用引号,具有深层意味,表明作者关注社会。
D.句子④中的“他们”,与上一段带洋货的“他们”,都是指当时拥有特权的那些人。
8.第6段加点的“但”字出现三次,请依次分析其揭示的矛盾之处。(4分)
9.白居易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原则。本文也践行了这一原则,请概述这一原则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生存智慧”有误,改为“生存困境”,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概括与理解的能力。
7.B【解析】“兰州建设的繁荣景象”错,应是“兰州建设的虚假繁荣景象”,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与相关词语的深入分析能力。
8.①第一个“但”字,写出了城外防空洞多却建设很简陋的矛盾。
②第二个“但”字,写出了警报来临百姓们却无处可避的矛盾。
③第三个“但”字,写出了轰炸的激烈与伤亡轻微通报的矛盾。
(写对3点给4分,写对2点给3分,写对1点给2分,笼统作答给1分。)
9.(1)白居易坚持的原则:文章应当反映社会现实。(2分)
(2)分析:①以旅客用水洗脸之事,反映百姓用水困难的现实,批判特权阶级不知民间疾苦。
②以城外防空洞与空袭之事,反映兰州抗日空战的历史,批判当局枉顾百姓安危的做法。
③以轰炸后兰州建设之事,反映当时形式主义建设的情形,批判当局弄虚作假的作风。
④以开办洋行贸易之事,反映当时洋货买卖的繁荣,揭露以权谋私的丑恶。
⑤以专家给建议方法之事,反映改革只想不做的困境,批判当局只顾敛财的本质。
(每点2分,写满2点即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酌情给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