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鲁彦《毒药》阅读答案

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毒药

  鲁彦

  一天下午,光荣而伟大的作家冯介先生正在写一篇故事的时候,门忽然开开了,走进来的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年,他哥哥的儿子。问了几句关于学校生活的话,他就拿了一本才出版的书给他的侄儿看。书名叫作《天鹅》,是他最得意的一部杰作。冯介先生的文章,在十年以前,已轰动全国。读了他的文章,没有一个不感动、惊异、赞叹,认为他是中国最近的唯一的作家。

  “小说应怎样着手写呢,叔叔?”沉没在惊羡里的他的侄儿敬谨而欢乐地接受了《天鹅》,这样的问。这在冯介先生,已经听得多了。凡一般憧憬于著作的青年,常对他发这样的问话,希冀在他的回答中得到一点启发和指示。听了这话,冯介先生常感觉一种苦恼,皱着眉头,冷冷地回答说:“随你自己的意思,喜欢怎样,就怎样着手。”

  但这话显然是空泛的,不能满足问者的希冀。于是这一天他的侄儿又问了:

  “先想好了写,还是随写随想呢,叔叔?”

  “整个的意思自然要先想好了才写。”

  “我有时愈写愈多,结果不能一贯,非常的散漫,这是什么原因呢?”

  “啊,作文法书上不是常常说,搜集材料之后,要删削,要像裁缝拿着剪刀似的,把无用的零碎边角剪去吗?”

  于是他的年青的侄儿像有所醒悟似的,喜悦而且感激地走了出去。

  但冯介先生烦恼了。他感觉到一种不堪言说的悲哀。他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已把这个青年拖到深黑的陷阱中,离开了美丽的安乐的世界;他觉得自己既用毒药戕害了自己的生命和无数的青年,而今天又戕害了自己年青的可爱的侄儿,且把这毒药授给了他,教唆他去戕害其他的青年的生命。

  这时,一幅险恶的悲哀的图画便突然高高地挂在光荣的作家的面前,箭似的刺他的眼,刺他的心,刺他的灵魂……

  二十岁的时候,他在北京的一个大学校里读书。那时显现在他眼前的正是美丽的将来,围绕着的是愉快的世界。烦恼如浮云一般,即使有时他偶然的遇着,不久也就不留痕迹的散去了。他自己也有一种梦想,但那梦想在他是非常的甜蜜的。

  因为爱好文艺,多读了一点文学书,他有一天忽然兴致来了,提起笔写了一篇短短的故事。朋友们看了都说是很好的作品,可以发表出去,于是他便高兴地寄给了一家报馆。三天后,这篇故事发表了。相熟的人都对他说,他如果努力地写下去是极有希望的。过了不久,上海的某一种报纸将他的故事转载了出来。这使他非常的高兴,又信笔作了一篇寄去发表。这样的接连发表了四五篇,他得到了许多朋友的惊异、赞赏。从此他相信在著作界中确有成就的希望,便愈加努力了。

  然而美丽的花草总有萎谢的时候,他的命运不能无外来的打击;为了不愿回家和一个不相爱的女子结婚,激起了父母的愤怒,立刻把他的经济的供给停止了。生活逼迫着他不断创作以换得一些稿费。

  有时,他觉得为了稿费而创作是不对的。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产物。为了稿费而创作,有点近于榨取。但有时他又觉得这话不完全合于事实。有好几篇小说,他在两三年前早想好了怎样写。动笔写,本是要有一贯的精神,特别的兴致的。现在把这种精神和兴致统辖在稿费的希望之下,也不能说写出来的一定不如因别的动机写出来的那么好。或者,他常常这样想,榨出来的作品比别的更好一点也说不定,因为那时有一种特别的环境,特别的压迫,特别的刺激和感触,可以增加作品的色彩,使作品更生动有力。

  但这种解释在一般人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强辩。编辑先生自从知道他创作是因为稿费,便对他冷淡了。读者,不愿再看他的小说了。稿子寄出去,起初是压着压着迟缓的发表,随后便老实退还给了他。

  他灰心而且失望,又委屈地受了欺侮。

  一年后,暴风雨过去了。有几种刊物上,常有称赞他的小说的文章,有几个编辑先生渐渐来请他做文章,书店的经理也问他要书稿了。

  在狂热的称赞和惊异中,他不知怎的竟在两年后变成了一个人人钦仰的作家。好几篇文章,在他觉得是没有什么精彩的,编辑先生却把它们登在第一篇。甚至一点无聊的随感、笔记,都成了编辑先生的宝贵的材料、读者的贵重的读物。无论何种刊物上,只要有“冯介”两个字出现,它的销量便变成惊人的大。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