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三
我看见过城市吗?我曾对城市、对现代生活充满向往,可是在S城生活十几年,没有哪一条街道可以进入我的梦境。
我经常梦见母亲,在我回不去的泥瓦灶旁,给我用猪油炒鸡蛋饭。
城市都是一样的,在往昔炊烟升起的时分,母亲或许正打开老家回迁楼里的燃气灶,而妻子也一样在S城开始点火做饭。
对于我而言,城市是共通的,S城就是天下所有的城。我在S城做生意,在W城依旧在做生意。偶尔我因怀念W城的生意伙伴老李,便喜欢去W城。我们在江边的酒吧畅谈,用天真把自己从纷扰的人事中短暂放逐。可老李早就去B城生活了,B城依旧有醉人的酒吧,我们延续着往日的交情。
脑海中那些拥有独特地理的城,临海的,傍山的;那些矗立在城市上空的别致建筑,它们曾被我看见并深深印刻,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我只能看见我能看到的部分,尽管我十分努力。我明白,一座座城市可以被感受,却无法被看见,正如我们只能片面地理解一颗母亲的心,一份妻子的情,一个丈夫的使命。
母亲不再愿意去看见家乡的城,她永远只会看见老家的乡村。我的母亲不属于城市,更不属于城市生活规则,她只属于亲人和乡亲。我们属于自己看见的那个部分,但那看不见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的背景与未来。
(摘编自《文艺报》2021年4月28日第6版,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来到S城,离家远,住房窄,没熟人,加上儿子儿媳各方面的不够理解和体谅,便觉自己“是多余的人”。
B. 送婆婆回去前的出游,本是一家人轻松快乐的时刻,可儿子出差,孙子勉强,儿媳视为使命,只有婆婆观景、合影游得很开心。
C. 回到老家,丈夫说“这里已经是第二个S城”,婆婆沉默着看沿途的基建工地,说明家乡的城镇化趋势带给婆婆的陌生疏离感。
D. “对于我而言,城市是共通的”,城市只是“我”工作赚钱谋生的地方,而非心灵的栖息地,所以在哪个城市都一样。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我看见过城市吗”用设问激发读者兴趣,蕴含着“我”长久生活在城市却对其内在缺乏认知的现状的反思。
B. “大妈,你变白了,好洋气呀,看来没少被S城塑造呢!”表弟的这句话从侧面表现10年的城市生活对母亲的影响。
C. 母亲在回迁楼里打开燃气灶,妻子在S城点火做饭,两个画面交织,暗示“我”作为儿子和丈夫两重身份和使命不能兼顾的矛盾挣扎。
D. 文中的“我”分别指母亲、妻子和丈夫,小说对人物的选取具有典型性,情节的设置也具有一定时代社会普遍性。
8. 本文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诸多有形无形的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 请简要分析本文在情节叙事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6. B .“婆婆观景、合影游得很开心”错。婆婆并非因出游观景而开心,只是在S城10年,在标志性景点打卡拍个照,留下“最好的笑容”。
7. C.“暗示‘我’作为儿子和丈夫两重身份和使命不能兼顾的矛盾挣扎”错。应为表现“我”对城市生活的思考和对回不去的家乡的思恋。
8. ①婆婆为照顾儿孙去S城却又留恋故土的冲突;②婆媳间生活习惯、情感指向的冲突;③母子间对城乡不同感受和认识的冲突;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保留乡土记忆的冲突;⑤人们谋生之地与身心安放之处不能统一的冲突。(最少答四点,如:儿子生活在城市却又留恋乡村的冲突;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间的冲突……)
9. 特点:小说采用分节模式,从母亲、儿媳、儿子的角度分别叙事,从三个有限视角叙述共同的家庭生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效果:①人物塑造上,角色定位清晰,有利于集中刻画人物心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②情节安排上,打破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传统纵向模式,新颖别致;③主旨表达上,从不同角度展现人们在城市里的困顿与迷茫,表达了作家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对自我生存与生命价值的探索。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