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季先生在生活中,并不轻易宣泄自己的情感,性格内向,感情内敛。“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季先生胸怀之宽广,堂庑之大,平常心之发达,难以尽数。给新生看行李,给家乡的小学捐款捐书,相识不相识的朋友来拜访,必迎送,生活小事,可以见出季先生的大爱大德。
张中行先生作为燕园老人之一,待人接物,是非常讲究的,通过仔细的观察,得出结论,季美林有三样为人所不及:一是学问精神,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季美林的朴厚,在张中行所见到的知名学者中,难于找到第二位。
(摘编自谢志浩《季羡林先生是纯正的学问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引用“乍见翻疑梦”,既表现作者到敦煌后“似乎有点怀疑”的心理,更借此表达内心的惊喜。
B.文章写系在飘带上的乐器随其飘拂、自动奏乐、汇成气象万千的音乐会的画面,突出敦煌壁画的独特性。
C.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传达出了从内心深处想永远留在敦煌,但又必须离开的无奈,体现了他的身不由己。
D.文章通过季羡林先生在敦煌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他对敦煌艺术的极高评价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
7.下列对文本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开头部分,既写眼前的敦煌又写印象中的敦煌,虚实相生,展现了敦煌美妙神奇的特点。
B.文本一第二段中运用博喻的手法写出了对敦煌的总体评价,认为它是沙漠戈壁滩上的一个奇迹。
C.文本二中作者描述季羡林先生为燕园点亮第一盏灯、给新生看行李等事件,彰显了其高尚人格。
D.文本二是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评论性文章,作者引用张中行先生的话语极大地增强评论的可信度。
8.作者是如何写千佛洞画像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季羡林先生具有高昂的生命意志。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体现了他的身不由己”错,由“在人生中,我的旅途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我还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在我前面,可能还有深林、大泽、崇山、幽谷,有阳关大道,有独木小桥。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现在就让我把自己的身躯带走,把心留在敦煌吧”可知,文章结尾处没有体现了他的身不由己。
(2)B.“运用博喻的手法”错,由“给人的印象却是沙漠中的一个绿洲,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一片淡黄中的一点浓绿,一个不折不扣的世外桃源”可知,文本一第二段中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敦煌的总体评价。
(3)①虚实相生,展现出了敦煌画像飘逸浪漫、栩栩如生的特点;②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更加完整地呈现出敦煌壁画的特点;③对千佛洞壁画的评价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表现出敦煌壁画的独特性。
(4)①文本一中写到季羡林先生说“旅途远远不到结束的时候”,“我必须走上前去,穿越这一切”体现了他不惧未来、风雨自渡的从容与笃定;②文本一中写到季羡林先生要“把心留在敦煌”,表现出了他对美的热爱,情感丰富;③文本二中说季羡林先生虽处人生暮年但步履沉稳而矫健,且坚信自己可以跨世纪,说明他生命力顽强。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