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本文中,“墙”沿着作者流动的心绪,象征着史铁生对于精神困境的一系列生命体认。同时,它又不仅归属于个体生命,亦是人类生存窘境的精神写照。
B. 文章开篇,以议论入手,从总写有关往事与记忆的人生感悟出发,引出墙。与墙有关的少年时代的一段往事是有一些无奈和悲伤的,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C. “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作者在遭遇人生的劫难后充满痛苦、不甘、怨愤,始终无法正视。
D. 史铁生散文以意象苍渺著称。本文“墙”的意象,充分体现了史铁生散文意象的意义多重化的特点,遥指作者充满哲思的、回归生命本真的深邃内心世界。
11. 文章为什么描写《苏武牧羊》的曲调和吹奏的老人?
12. 请结合全文,分析“墙”的内涵。
【答案】
10. C
11. ①悠沉的乐声烘托作者凄怆的心境。②《苏武牧羊》讲述苏武流放绝地,持节坚守十九年始终不渝的故事,借哀而不死的咏叹营造顽强的氛围,使作者鼓起战胜不幸的勇气。③吹奏乐曲的老人给作者带来启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战胜挫折。
12. ①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制造者,象征着人性中的孤独体验。文章记述了我童年时与同窗好友的一件小事,墙成为友情产生间离的见证。②是人内心恐惧的构筑者。“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幼儿园时的回忆成为作者人生中对于无助、冷漠、恐惧感受的最初思想来源。③象征着人思想的樊篱,心灵的城墙。每个人都有秘密,秘密需要墙的封护。④“墙”象征着生命中无可选择的苦难与缺憾,象征着个体生命无法摆脱亦无法掌控的命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始终无法正视”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可知,作者最后明白在遭遇艰难挫折时,选择接受它,只有拥有坦然面对、积极思索的心态,才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1)《苏武牧羊》的曲调的作用:“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可见悠沉的乐声烘托作者凄怆的心境;
(2)依据原文“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可见是借苏武持节坚守十九年始终不渝的故事鼓起我战胜不幸的勇气,在这样艰苦的氛围中,勇气会战胜一切;
(3)依据原文“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可见这就是老人带给我的启示,那就是要勇于面对,面对挫折、苦难、不幸,最终一定会见到曙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形象意蕴的能力。
(1)依据原文“回家时,我贴近墙根走。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可知,童年时与同窗好友吵架,墙成为友情产生间离的见证;
(2)依据原文“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外恐怖”和“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可见,幼儿园时对青灰色砖墙的恐惧,母亲离开时好像隐没于砖墙之后,这些是墙成为恐惧的构筑者;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