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3 阅读:()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参考答案

  1.B

  “唐宋诗词”扩大了范围,在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价值”分析中,强调了“唐宋诗词中典范作品”这一范围。

  2.C

  “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错,原文中说“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强调了视角对象,并以“最终”二字限制。后文“对接受者而言,……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手段同样具有“美”。

  3.C

  A.描写人的形象,没有物和景。B.是抒情。C.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最符合“滋味说”。D.是叙事。

  4.①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创造一个审美的世界,而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苏东坡“击节称妙”是认为苏小妹的诗句创造出更高的审美境界,更能呈现“意”之美。②中国古代文学重视滋味和意境,即注重整体宏观感受,注重“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摇”“映”二字虽然重视了描写实景,但忽视整体的意境和滋味。“扶”的拟人化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失”写出淡月之夜,月、梅融为一体的朦胧情景。“扶”“失”二字更符合整体意境和滋味。

  5.①经典诗词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②经典诗词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③经典诗词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领略审美境界,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