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5-01-11 阅读:()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当夏旦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
“每暑日激射”,偏正短语,“激射”为中心词,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阴雨连绵”,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蒸炕沾淋”,是上一句的结果,句意联系紧密,单独成句;
“顾视无可逃避”,“顾视”和“无可逃避”语意顺承,联系紧密,单独成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介词,在;表比较。句意: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B.回到;女子出嫁。句意:我自从回到江宁/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
C.总共。句意:共搬了六次家/共六百一十六个字。
D.放置、摆放;放弃,丢下。句意:放置卧榻一张/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随员,离开这儿,独自骑马。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他常常不堪其扰”错,文中写道“当予神会志得,抗声……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管同能沉浸在读书中,不受环境影响。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辟”,开辟;“垣墙”,砌上围墙;“当”,对着;“洞然”,明亮。
(2)“神会志得”,精神领会心满意足;“抗声”,大声;“聒人”,吵人。
14.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可知,作者是把自己与蜀清、孔明类比;
作者自己现在虽“处败屋中”,却能想到青史留名的蜀清与诸葛孔明,表明其胸怀天下之志;且在轩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苦读诗书,是希冀靠读书实现名满天下的梦想,与蜀清、孔明一样名垂后世。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渗透漏下来,雨水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阁子北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北墙)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植物,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啸放歌,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来了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非常喜人。
……
项脊生说:“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守着朱砂矿井,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是不是要说我和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没什么不同?”
文本二:
我自从回到江宁,共搬了六次家。最近才租屋住在这条河的西边。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时有尘埃渗漏下来。每当夏旦骄阳暴晒,阴阴细雨连绵不绝、或蒸烤闷热或到处沾湿,环顾室内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这里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只是这座屋只有四间,除了侍奉母亲、安置妻小、设置厨房以外,完全没有了闲居、休息的地方,心里还是觉得有所缺憾。嘉庆十五年从山东回来,才沿着第二间屋子后面腾出一间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轩,命名为“抱膝”。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放置卧榻一张,悠然自得,吟啸放歌,便得到了满意的处所。但是这里,前面靠近集市,后面连着内室,左边又与邻居家连在一起;没有隔墙,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声,妇女儿童的呼叫声、啼哭声,鸡狗的鸣啼吠叫声,嘈杂喧闹,几乎没有一刻不传过来。但每当我精神领会心满意足,大声诵读,家人常常笑着说我的声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闹声,全都被我掩盖。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