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4-03-13 阅读:()
例3没有用“于”字,仍是被动句,是动词性谓语“激昂”含有被动的意义,和“于”字没关系。
例4句意和例3一样,只是因为多了个“于”字,被动的意义更明显了。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
2.这种用“于”字的被动句的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现代汉语表被动的介宾短语是在动词性谓语的前面。比如,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被我们”在谓语“打败”的前面。
而古汉语里,和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于”字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动词谓语后面。比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于时”在谓语“拘”的后面。
3.要注意和其他用“于”字而又结构相似的文言句式的区别。
“于”字是文言文里使用最广泛的介词,表示的意义关系也最为繁多。和其他介词比如“以”用于动词之前不同,“于”字多数用于动词性谓语之后。同样的结构关系,如何判断哪是被动句呢?那要了解“于”字的几种常见意义。
“于”字最常见的意义是作“在”讲,一般组成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介宾短语,所表示的是一种静态的关系,这样的宾语一般不是施动者,它们更多的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时间作为状语后置而已,不表被动关系。比如,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还表示“给”、“到”、“自”、“从”、“因为”、“对于”、“比”等动态关系,它们都不表示被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动态关系里只有当主语处于被动地位时,才是被动句。
“于”也有用在动词前面的,“子于是则哭,则不歌。”这种用在动词前面的“于”都不表被动。
所以,判断是不是被动句,不在有没有用“于”字,关键看主语是不是被动地接受谓语的动作行为。比较下列的例子,真正的被动句意思是比较明确的。
例5:“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例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7:“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8:“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这上例子里,只有例5是被动句,其余都不是。
二、用“为”(wéi)表示被动。
用“为”字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比如,
例9:“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带上了宾语“之”。
例10:“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例1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和“戮”的前面。
这种用“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多见。比如,
例1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例1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这种用法里的“为”的后面,也可以不带宾语,比如,
例14:“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记》
这个例子里的“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被动句里的“所”字已没有具体的意义,而且,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里,这种形式还在使用着。比如,
“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用“见”表示被动。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