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杂谈

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

作者:opple 时间:2024-03-13 阅读:()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报任安书》 )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 屈原列传》)

  5 .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 … 所… … ”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

  “为… … 所… …”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 …为所… … ”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 .用介词”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

  例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此句中“周郎”是“困”曹操(孟德)动作的施动者,用“于”引进,组成“于+宾语”的结构,表明“困”这一动作行为是“周郎”发出的。

  如何理解呢?

  一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谁发出的,是主语发出的,就是一般的陈述句,是“于”的宾语发出的,就是被动句。这一点和使动用法的特点相似。

  二看动词性谓语的动作行为是怎么发出的,是不是符合情理。比如,

  例2:“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句主语是省掉了定语“相如”的“使”。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侮辱诸侯”恰当呢,还是理解为“相如的出使没有被诸侯侮辱”恰当呢?那就要看看施动者发出“侮辱”这一动作行为是不是合乎情理。作为一国的使者,肩负王命出使他国,是为了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或是为了友好,不可能出使是去侮辱人家的;再说了相如升官是因为出使的时候没有侮辱其他诸侯就不合情理了。显然第二种理解恰当。那就是“辱”的动作行为是诸侯发出的,例句是被动句。

  判断理解这种形式的被动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由于用“于”引进了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比较下面两个例子:

  例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例4:“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