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古诗词

丝衣翻译赏析

作者:opple 时间:2023-09-14 阅读:()

  《丝衣》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前言】

  《丝衣》,《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一章,共九句。这是周代贵族举行“宾尸之礼”时所用的乐歌。周代天子与诸侯,在举行正祭的次日,又举行祭礼,称之为“绎祭”。绎祭之日则是卿大夫的正祭之日。《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⑴丝衣:祭服。紑(fóu):洁白鲜明貌。

  ⑵载:借为“戴”。弁:一种冠帽。俅(qiú)俅:形容冠饰美丽的样子。

  ⑶堂:庙堂。徂:往,到。基:通“畿”,门内、门限。

  ⑷鼐:大鼎。鼒(zī):小鼎。

  ⑸兕觥:盛酒器。觩(qiú):形容兕觥弯曲的样子。

  ⑹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无义。柔:指酒味柔和。

  ⑺吴:大声说话,喧哗。敖:通“傲”,傲慢。

  ⑻胡考:即寿考,长寿之意。休:福。

  【翻译】

  祭服洁白多明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与小鼎,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

  【赏析】

  《毛诗序》谓此篇主旨是“绎”。“绎”即“绎祭”,语出《春秋·宣公八年》:“壬午,犹绎。”周代的祭祀有时进行两天,首日是正祭,次日即绎祭,也就是《谷梁传》所说的“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此诗未有“绎祭”字样,《毛诗序》应是推测;但从诗的内容看,这个推测还是有根据的,所以尽管有人责难,但一般还是为后人所接受。

  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小雅》有一篇《楚茨》,描写得更具体:“絮(洁)尔牛羊,以往烝(冬祭)尝(秋祭)。或剥或亨(烹),或肆(摆出)或将(端进)。祝(太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刘向《说苑·尊贤》云:“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