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4 阅读:()
(2)由原文“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可知,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由此可知,乙文墓地“留存”的是忠义之气。
(3)由原文“余幼即知大观亭为皖城名胜之区,长而闻名贤登是亭者多吊余忠宣之墓,又意亭之所以名附余公而名也,独恨未得一睹其胜”可知,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大观亭是皖城的名胜,长大了听说有名的人登上这座亭子大多是来凭吊余忠宣的坟墓,又想到大观亭的名气是依附于余忠宣的名气而闻名的,只是遗憾不能一睹其优美的盛况。由此可知,乙文亭“湮没”的是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独’是‘唯独’的意思”错误,“独是亭也欤”的意思是“难道只有这一座亭子是这样吗”,所以“独”的意思是“难道只有”。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可知,我曾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甲文画线句“黯衰草兮寒烟”以“衰草”“寒烟”写出故址的萧索荒凉,令人感伤,引发了作者对先贤故居已然不存的感慨,为后文“于是命工构堂,辟地一廛,匾旧名于其上”重筑草堂的举措铺垫。
由原文“四山回旋,长江接天,览其风景,慨然想见当时之盛”可知,观亭四面环山,长江一直延伸了天边,游览这样的风景名胜,我慷慨的可以想象当时的盛况。乙文画线句“四山回旋,长江接天”通过写群山、长江、高天等壮阔之景,气象恢宏,引发对昔日大观亭盛况的悬想;“而亭址废为军垒,思求胜迹,荡然尽矣。惟余公之墓,为前中丞彭公重修,丰碑高冢,一如囊昔”在亭废墓存的对比中引出下文议论。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甲文画线句所写景物衰飒,乙文画线句所写景物壮阔,都与作者情感表达有关。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题目“祭杜子美文”可知,甲文是一篇祭杜子美的祭文。由原文“先生距今之世数百余年,而成都草堂之名,至今日而犹传。予尝纵观乎万里桥之西,浣花溪之边,寻草堂之故址,黯衰草兮寒烟,是以不能无所感也”可知,杜甫先生离开今天已经有几百年了,成都草堂的名气了,到今天了还是流传下来的。我曾经全面的观察万里桥的西边,浣花溪的旁边,寻找草堂的旧址,发现了那里一片衰迷的凄草,一片寒烟,因此不能不有所感叹。由感慨先贤故居的名传实衰而生发议论,议论中饱含情感,充分表达了对杜甫的追悼和崇敬之情。
乙文的议论则层次丰富,逐层深入。由原文“夫亭之废久矣!今日之游,非震于其昔日之名耶?然求其胜迹,已无一存,更阅异时,谁复知有是亭者!若余公之墓,则虽无彭公之修治,吾知千百年后,必有凭其墟而吊者矣。而中丞理墓时,曾不及是亭。意者园林台榭之盛,固不如忠义之气之感人深欤”可知,大观亭废弃已经很久了!今天的游玩,难道不是因他往日的名气所动吗?然而,想要探寻它的盛况,已经没有一处存在,再过一段时间,谁还会知道有这座亭子?像余公的坟墓,即使没有彭公的重修整治,我知道千百年之后必定会有凭借他的坟墓而凭吊的人。中丞在修理坟墓的时候,却没有修理这座亭,难道是想到园林台榭的盛况本来就不如忠义之气感人至深?由此可知,作者先就亭废墓存的现象展开思考,认为“园林台榭之盛”比不上“忠义之气之感人深”,进一步得出“有所附而名者无不亡,惟其所以名者为可久”的观点,强调“不朽之实”的价值。由特殊到一般,有助于呈现作者在自我追问中对名实问题的认识过程。
参考译文:
甲
祭杜子美文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