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大臣不任足以亡,亲佞近谗足以亡,举百事不时足以亡,使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足以亡,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墁大国足以亡。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日恭以敬,五日宽以静。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昔者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晋鲁卫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关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
子赣之承,在涂,见道侧巾弊布拥蒙而衣衰。其名曰丹绰。子赣问焉,曰:“此至承几何?”嘿然不对。子赣曰:“人问乎己而不应,何也?”屏其拥蒙而言曰:“望而黩人者,仁乎?睹而不识者,智乎?轻侮人者,义乎?”子赣下车曰:“赐不仁,过问。三言可复闻乎?”曰:“是足于子矣,吾不告子。”于是子赣叁偶则轼,五偶则下。
(摘编自《说苑·敬慎》)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B. 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C. 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D. 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以存身全国者”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 “如临深渊”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两句的“临”含义相同。
C. “晋鲁卫曹四国相辅”与“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的“相”含义相同。
D. “赐不仁,过问”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王武丁在位时,国家朝政混乱,天降异象予以警示。武丁看到上天的警示后,敬慎修德,弥补过失,不仅避开天灾,还吸引了远方国家前来朝拜。
B. 齐顷公为人倨傲,轻侮他国,从不肯外出与诸侯会盟,灾祸就在他志得意满时发生。此例从反面说明“敬慎”的重要性,对后世统治者有警示意义。
C. 鲁哀公被迫离开国家,投奔齐国,是因为他未真正做到谦恭下士、礼贤任能。其事例既说明了大臣不受信用会亡国,也说明了国君“诚”的重要性。
D. 子赣向丹绰问路时没有下车,丹绰认为子赣不知礼敬,轻慢自己,没有回答;子赣承认自己不够仁厚,再次请教时,丹绰余怒未消,故不肯回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2)子赣之承,在涂,见道侧巾弊布拥蒙而衣衰。
【答案】
10. D
11. C
12. D
13. (1)人生存死亡灾祸幸福,关键全在自己,圣人十分注意警诫自己,对容易忽略的事恭敬谨慎。
(2)子赣到承地去,在路上,看见旁边一个戴着破头巾、裹着破布、穿着丧服的人。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