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31 阅读:()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
【注】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蹻:盗跖与庄蹻,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子和颜渊。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与人实剌异 剌:违背。
B.动物之尤者也 尤:优异。
C.右贤尚功 右:崇尚。
D.法小弛,则是非驳 驳:反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茫乎无有宰者 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
B.为善而然也 而祸亦可以苟免
C.天何预乃事邪 奚预乎天邪
D.或贤而尊显 福或可以诈取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
B.天之所长是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10.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 “天”与“人”之间的关系。(6分)
答
6.D(3分).“驳:反驳”解释错误,应解释为“混淆”,句子意思是: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 故选D。
7.C(3分)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形容词后缀,.....的样子。/介词,相当于“于”,引出对象。句意: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
B.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并列。句意: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免。
C.均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句意: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跟天有什么关系呢?
D.代词,有人。副词,或许。句意: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
故选C。
8.B(3分).“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说法错误,原文“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说的是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 或强或弱,并不是“抑强济弱”。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