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9 阅读:()
于是吴王欲伐齐。召申胥,对曰:“臣老矣,耳无闻,目无见,不可与谋。”吴王召太宰嚭而谋,嚭曰:“善哉王兴师伐齐也越在我犹疥癣是无能为也。”吴王复召申胥而谋,申胥曰:“臣老矣,不可与谋。”吴王请申胥谋者三,对曰:“臣闻愚夫之言,圣主择焉。胥闻越王勾践罢吴之年,宫有五灶,食不重味,省妻妾,不别所爱,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适饥不费,是人不死,必为国害!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则有死亡。欲释齐,以越为忧。”吴王不听,果兴师伐齐,大克。还,以申胥为不忠,赐剑杀申胥,髡被离。太宰嚭又曰:“图越,虽以我邦为事,王无忧。”王曰:“寡人属子邦,请早暮无时。”太宰嚭对曰:“臣闻驷马方驰,惊前者斩,其数必正。若是,越难成矣。”王曰:“子制之,断之。”居三年,越兴师伐吴,至五湖。谢战者五父,越王不忍,而欲许之。范蠡曰:“君王图之廊庙,失之中野,可乎?谋之七年,须臾弃之。王勿许,吴易兼也。”越王曰:“诺。”居军三月,吴自罢。太宰嚭遂亡,吴王率其有禄与贤良遁而去。越追之,至余杭山,禽夫差、太宰嚭。越王谓范蠡:“杀吴王。”蠡曰:“臣不敢杀主。”王曰:“刑之。”范蠡曰:“臣不敢刑主。”越王亲谓吴王曰:“昔者上苍以越赐吴,吴不受也。夫申胥无罪,杀之。进谗谀容身之徒,杀忠信之士。大过者三,以至灭亡,子知之乎?”吴王曰:“知之。”越王与之剑,使自图之。吴王乃旬日而自杀也。越王葬于卑犹之山,杀太宰嚭、逢同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请籴内传第六》,有改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善A哉B王C兴D师E伐F齐G也H越1在J我K犹L疥M癣N是0无P能Q为R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夫,愚昧的人,古人多用鄙人、敝人等词表自谦。文中申胥自比愚夫,有自谦之意。
B.髡,是古代一种把头发剃光的刑罚,古代男子一般蓄发留须,“髡”刑属于耻辱刑。
C.属,本文意为“托付”,与苏轼散文《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字意思不同。
D.亡,本文意为“逃跑”,与贾谊作品《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胥不赞成吴王攻打齐国,在他看来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吴王未采纳申胥的建议,大败齐国后认为申胥不忠而杀了他。
B.太宰嚭深受吴王信赖,吴王授予他制断的权利,他有对付越国的策略,但显然他的策略并未奏效,这为吴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C.越国兴师灭吴时,因吴国多次请求休战讲和,勾践动了恻隐之心,关键时刻范蠡以卧薪尝胆勉励勾践,勾践最终一举兼并吴国。
D.范蠡不敢杀害一国之君,也不敢对一国之君用刑,可见其对君王的敬畏。勾践在历数吴王的罪过后令其自尽,后葬吴王于卑犹之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在我,犹心腹有积聚,不发则无伤,动作则有死亡。
译文:
(2)君王图之廊庙,失之中野,可乎?谋之七年,须臾弃之。
译文:
14.吴王身死国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答
10.BHN(“哉”,句末语气词,后面需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后面需断开;“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前面需断开。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D(“追亡逐北”的“亡”译为“逃亡的军队”,意思不同。)
12.C(范蠡并未以卧薪尝胆勉励勾践。)
13.(1)越国对我们来说,譬如心腹有疾患,不发作就不会伤害我们,一旦发作就会要了我们的命。(“积聚”1分,“发”1分,“动作”1分,句意通畅1分)
(2)大王在朝堂上谋划得好好的,到了旷野之中就要放弃了,这样做行吗?谋划了七年,在片刻之间放弃了。(“图”,1分,“中野”1分,“须臾”1分,句意通畅1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