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8 阅读:()
9.D(3分)
【解析:天下清明、富庶,百姓没有欺骗、害人之心,是缘于仁人依礼而行,普施恩泽,让天下和谐,国家兴盛。】
10.(5分)
(1)句意:
因此,礼节是自己行事的原则,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
(2)分析:
①先从反面阐述国家没有积蓄的危害,再从正面阐述积蓄对于百姓的意义,运用对比论证法,阐述了礼节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
②阐述天子、诸侯的饮食和快乐建立在百姓富足的基础上,从正面指出不同地位的人应该同乐;再从反面推出,按照礼节,君主能于百姓受苦时在多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论证了礼节是君主行事的原则。
【评分细则:句意理解正确,得1分;答出1条分析,得2分;答出2条分析,得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过去,周文王派太公望做太子姬发的师傅,太子喜好吃干鱼可是太公不给,说:“按照礼节的规定,干鱼不能置于祭祀时盛物品的器皿之上。哪里有采用不合礼节的做法却能教育太子的呢?”不算大的房屋,如果没有确定尊卑的位置,那么父亲和儿子的身份就不能区别开来;六尺大小的车子,如果没有确定尊卑的方位,那么君主和臣子的身份就不明确。在不算大的屋子、六尺大小的车子中,不同身份的人相处的方式不符合礼节,就会出现上下位置颠倒、父子关系混乱的不良现象,更何况范围广的国家呢?所以,理想的人格,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仁爱,正义,若没有礼节,就不能形成;教导训诲以匡正风俗,若没有礼节,就会有所疏忽;争斗,辩论,若没有礼节,就不能判决;君主与臣子、地位尊贵的与地位卑贱的、父亲和儿子、兄长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若没有礼节,就不会稳定;跟从老师学习作官,学习经艺,若没有礼节,就不会适当地亲近老师。所以君子要做到对人谦恭,约束自己,能够礼让,来显明礼节。
礼节是用来使国家巩固,使政权固定,让君主不会失去他的百姓的保障。按照礼节,天子爱护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全部土地与人民,诸侯爱护所封领域的土地和人民,大夫爱护属下的官吏,士人和百姓各自爱护自己的家庭。失去爱心,就没有仁德;过分爱护,就不合乎道义。所以,礼节是用来奉行尊贵和卑微的常规、强盛和弱小的称谓的。礼节,是用来节制行为而没有不涉及到的。所以设宴饮酒的礼节,先让地位卑下的人饮酒,然后地位尊贵的人才进食;饭菜都已让每一个人享用,乐师才演奏音乐。向人敬酒,若没有遍及所有人,君主不会享用美食。若鱼肉类食物没有让每一个人都吃过,君主不允许演奏音乐。所以,礼是用来顾念臣下的。
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存,叫作不充足;没有六年的储存,叫作紧急;没有三年的储存,国家不是国家了。百姓耕种三年,一定剩余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就剩余三年的粮食;三十年互相连接,就有十年的储存。即使发生干旱带来的饥荒和水灾,百姓也不会挨饿。这样之后,君主才吃丰足的食物,每天演奏音乐。诸侯不会失掉美味;敲钟击鼓,可以让自己感到快乐。快乐,是尊卑共同的感受。所以按照礼节,国中有挨饿的人,君主不再用晚餐;国中有受冻的人,君主不再穿上皮衣;判决囚犯的日子,君主不再演奏音乐。年景歉收,庄稼不能成熟,宫室建筑不加涂饰,不让马吃粮食,不修整君主通行之道,吃饭减少食物。所以,礼节是自己行事的原则,是养护人民的治理之道。
接受计簿时举行的礼仪,君主两次亲自行拜礼:听到百姓增加人口的数字,就行拜礼;听到庄稼成熟时,就行拜礼。为百姓的忧愁而忧愁的人,百姓一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为百姓的欢乐而欢乐的人,百姓也一定为他的欢乐而欢乐。和士人、百姓的关系像这样的人,就能承受上天给予的保护了。
按照礼节,圣明的君主对于鸟类和野兽,愿意看见它们活着,不忍心看见它们死亡,愿意听到它们的声音,不吃它们的肉,是因为怜悯它们,而不忍心让它们死亡。因此圣明的君主远离厨房,其仁德已达到最高的境界。不在打猎时围捕群兽,不把兽群全部消灭,不在夜里射猎栖息的鸟兽,不把水洼弄干后捕鱼;草木没有凋谢时,不带斧头进山砍伐林木;昆虫没有蛰伏时,是不会用火焚烧草木而田猎的。获得外物合于时宜,使用资源能有节制,物类就会繁殖增多。圣明的君主在的地方,鱼、鳖、鸟类、野兽可以得到适宜生长的处所,何况对于百姓呢?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