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2-01 阅读:()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軾《石鐘山记》)
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孔雀东南飞》)
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
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
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祭妹文》)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 反复
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
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采采芣笖,薄言有之。(《诗经·周南》)
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例1 "呜呼哀哉"的反復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 讳饰
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匯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
例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
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
例2 故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著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為参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2的"人风"是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3的"采薪之忧"是為了避开"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十二) 互文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
例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