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1-18 阅读:()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均为表感叹的语气助词,翻译时只要译一个就可以了,故可译为“啊”。
⑦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有何陋”,“之”是助词,帮助使宾语置于谓语之前,无实在意义,故不译。
4.补
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单音实词增补成双音实词。
因古人多用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用双音节词,翻译时,用与文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补成双音节词。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妻子”“地方”“指数”等,如: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更”“役”“复”“赋”,均应译为“变更”“差役”“恢复”“赋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译:皇帝讨厌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的人)会变为奸佞(的人)
“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③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译: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财”“损”“志”“益”“过”都要补为双音节词,译为“钱财”“削弱”“志向”;“增多”“过失”“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并补充为“妻子儿女”。
④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译:我奉君王的命令,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王”“命”“无”“屈”“妻”“子”“益”均应换为“君王”“命令”“不能”“屈服”“妻子”“儿女”“好处”。
(2)增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分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如:
①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译:(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就说:“那个人与某个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这里“则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出。根据上下文,这里省略的应是“那些耻笑别人学习的人”。
②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译: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
这里 “有”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人”,“相示”前省略“以文”,后句省略主语“吾”,尾句省略宾语“之”,翻译时应该补上。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力气可以到那里却没到,在别人来讲,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应该后悔的。
这个句子,根据前后文理解,应省略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时应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⑤沛公军壩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沛公驻军在壩上。
“军”后省略了“于”。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译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出。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