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演绎 > 人文

清明节是固定的日期吗

作者:opple 时间:2024-03-30 阅读:()

清明节俗中深蕴着极富生命力的儒家伦理诉求,这对于促进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清明节是固定的日期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每年三月之初,当阏伯所主之大火自东而西逐渐升空时,实沉所在的晋地人就开始忌讳、恐惧,担心他们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实沉受到侵扰,所以,他们禁火、断火、祭祀,以祈求先祖平安。正因此,寒食节禁火习俗最早主要流行在晋地尤其是太原一带。而古代天文分野观念之产生,恰好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与人们将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比附于寒食节,时间逻辑恰好吻合。

  唐高祖李渊最初分封于太原,起兵于太原,其入关前的三万骨干军队亦皆招募于太原,所以,就形成了初唐朝廷鲜明的山西势力和山西习惯。李唐统治者仍然将参宿看做自己统治的守护星辰,为了祈求自己的守护星辰平安、不受干扰,他们依然固执地坚持着禁火、祭祀的习俗,进而推广到全国。这是对寒食起源的又一种解释。

  由上可见,清明节俗的形成,是上巳节、清明节气、寒食节三方面因素的合而为一。具体来说,原本注重祓禊和“会男女”的上巳节,逐渐转化为临水洗浴、雅集,这为清明节注入了踏青郊游的充足理由;当祓禊和“会男女”的习俗逐渐被儒家伦理过滤掉之后,上巳节就在唐宋之际让位、合并给了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给“清明节”贡献了名字,其对物候的关注也促进了清明节审美自然、踏青郊游的诗性人文。西汉时出现在太原一带的寒食节,原本是地方性节日,却因为李唐王室的因缘际会而一跃为全国性礼俗,其禁火、祭祀的内容便成了后来清明节俗的重要内容。

  而唐代则是清明节形成的一个重要节点。首先,唐代官方认可并规范了寒食节的扫墓行为。开元二十年四月,唐玄宗专门为寒食扫墓下敕文:“寒食上墓,礼经无文,代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唐会要》卷23)

  这显然是专为“士庶”祭祖思亲而定的礼制,上墓成为国家礼典所肯定的行为。其次,唐还安排了节假日以支持士庶上墓,或四天,或五天,或七天。大历二十二年规定:“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唐会要》卷82)

  再次,“烧纸到黄泉”是清明节取代寒食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唐代,“寒食家家送纸钱”(张籍《北邙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王建《寒食行》),这说明人们普遍为逝者送纸钱,而且,只有焚烧后,纸钱才能送到逝者手中。

  杜牧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说明了清明节祭祀的普遍情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更能见证北宋开封城内清明节的盛大与繁华。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