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徐元杰,字仁伯阅读答案与翻译-为什么徐元杰丁母忧去官之时,“众遮道跪留”?

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4 阅读:()

  徐元杰,字仁伯,信州上饶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言皇子肱当置后①及 蚤立太子,乞蚤定大计。时谏官蒋岘方力排肱置后之说,遂力请外,不许,即谒告归。三年,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以疾辞。差知安吉州,辞。召赴行在奏事,辞益坚。淳祜元年,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擒渠魁八人斩之,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率呼至以理化诲,多感悦而去。输苗听其自概,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众遮道跪留。既免丧,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骄奢莫尚,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每入讲,必先期斋戒。 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 元杰时适轮对,言:“臣前日晋侍经筵,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臣奏陛下出命太轻,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大臣自尽大臣之礼,家庭之变,哀戚终事,礼制有常。自闻大臣有起复之命,虽未知其避就若何,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是果何为而然?特为陛下爱惜民彝,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未几,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起复之命遂寝。 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土所言皆朝廷太政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 六月朔,轮当侍立,以暴疾谒告,特拜工部侍郎,随乞纳,诏转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海内人士伤之。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赐谥忠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有删改)

  【注】①置后:古时大夫死后无子,生者为死者别置后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

  B.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

  C.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

  D.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蚤,同“早”,文中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含义相同。

  B.谒告,文中指辞去官职。在古代,表示辞去官职的词还有“告老”“请辞”“乞归”“乞骸骨”等。

  C.授,指授予官职。原文中出现了多个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语如“迁”“知”“黜”等,它们分别是指“升官”“担任”“罢免官职”。

  D.疾,疾病,文中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3分)

  A.徐元杰聪颖尚学,颇有远见。他自幼悟性极高,谦逊好学,先后曾拜陈文蔚、真德秀、朱熹为师,后来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上言朝廷应早立太子。

  B.徐元杰反对排场,讲究质朴。他上书说皇帝出行钱塘,不应该崇尚骄奢,应该抑制浮华崇尚质朴;他兼任崇政殿说书一职,每次进殿讲说,一定先按期斋戒。

  C.徐元杰敢于直言,据理力争。恰逢轮到徐元杰指陈时政得失、举述朝廷急务,对于丞相史嵩之起复一事,他慷慨陈词劝止,诏令终被搁置。

  D.徐元杰心怀社稷,饱含深情。守孝期满刚被任用,就直陈皇上需要励精图治和节俭;在他去世后,国人都感到悲伤,皇帝追念不已。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丞相史嵩之丁父忧,有诏起复,中外莫敢言,惟学校叩阍力争。(4分)

  (2)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辄阁笔挥涕,书就随削稿,虽子弟无有知者。(4分)

  14.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为什么徐元杰丁母忧去官之时,“众遮道跪留”?(3分)

  答

  10.D

  【解析】句意是:杜范入朝为相后,(徐元杰)又被邀请参议军国大事。他上书建言朝廷不止几十次,上书所涉及到的都是朝廷大政,边境远虑等事务。“入相”是入朝为宰相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无虑”是不计虑,大约,大概的意思,和“数十”不能断开。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