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4 阅读:()
荆王①伐吴,吴使沮卫、蹙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以汝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知伯②将伐仇由③,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遣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 仇由之君不听, 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起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三百里以赂之。
荆伐陈、吴妆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诱破吴军。
(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①民王:楚王。②知伯:春秋时晋国大夫荀。③仇由:春秋时山西白狄人诸侯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不A可B此C小D之E所F以G事H大I也J而K今L也M大N以O来P卒Q必R随S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视将军怒”与《阿房宫赋》中“日益骄固”的“固”字的含义相同。
B.“除道将内之”与《苏武传》,中“扶辇下除”的“除”字的含义不相同。
C.“西起河而从越”与《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的“师”字含义相同。
D.“军间三十里”与《鸿门宴》中“间至军中”的“间”字的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国沮卫、蹙融前往楚军慰劳,当楚将军以衅鼓相威胁时,他们慷慨陈述,杀身可以保全
吴国是吉祥,表现出视死如归英雄气概。
B.知伯为人足智多谋,因道路不通而以送大钟为由诱骗仇由国君,可国君贪婪昏庸不听臣子
谏言,最终落得引狼入室而亡国的下场。
C.左史倚相识破越王的真实意图,劝楚王趁机进兵跟踪越国;因灭吴之后越军实力大损,所
以越王迫于形势而割让五百里地给楚国。
D.天降十日大雨,倚相料定吴军必来偷袭,当吴军失望返回之时,他又料定吴军恪守君子风
度,可以趁机偷袭,可见倚相智谋过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
(2)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
14.左史倚相战胜越国与吴国分别运用了什么谋略?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BJP(3分,答对一处得1分。“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
11.A(3分。副词,本来/形容词,顽固。B.动词,清除/名词,殿阶;C.名词,军队;D.动词,相距/名作状,从小路。)
12.D(3分。错在“吴军恪守君子风度”,原文“其君子必休”意思是当官的一定在休息。)
13.(1)如果死人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打仗的时候,让楚军战鼓敲不响。(4分。“知”“鸣”各1分,大意2分)
(2)越军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是向我表示(越国)并没有(因战胜吴国而军力)受损。楚国不如起兵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4分。“索”“病”“分”各1分,大意1分)
14.①战胜越国运用了军事胁迫、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②战胜吴国运用了攻其不备、出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