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4 阅读:()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的威信,遍播于山东六国,我秦国对此恐惧而屈服,于是便修缮铠甲,磨砺兵器,整顿战车,苦练骑射,勤于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过着忧愁、恐惧的日子,不敢轻举妄动,唯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
“弊邑恐惧慑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弊邑”指秦国,是此句的主语,所以应从“弊邑”的前边断开,排除B;“愁居慑处”意思是过着忧愁、恐惧的日子,“愁居”和“慑处”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的主语是“大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 津:渡口。“守白马之津”句意:扼守白马津渡口。
津:渡口。“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风烟望五津”句意: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由此可知二者含义相同,都是“渡口”的意思。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首先将国书献给赵国的御史”理解错误,大王御史,表面上指国君的下属御史,实际上指国君本人。古人对于国君一般不直接指称,只敬称其手下人,以代替国君自己。如称“执事”“陛下”等。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一”,团结一致;“破”,灭掉;“闻”,使……知道。
②“弃群臣”,对先王去世的委婉说法;“日浅”,指时间短;“固”,本来。
参考译文:
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游说赵武灵王道:“敝国君王派我给大王您献上国书。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出函谷关已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遍播于山东六国,我秦国对此恐惧而屈服,于是便修缮铠甲,磨砺兵器,整顿战车,苦练骑射,勤于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过着忧愁、恐惧的日子,不敢轻举妄动,唯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现在秦国凭借大王的威力,西面收复巴蜀,兼并汉中,东面征服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扼守白马津渡口。秦国虽然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敝甲钝兵,军队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占领番吾,(与赵军)会战于邯郸城下。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
“大王所听信的合纵的政策,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但是他想要颠覆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能联合为一也是很明显的了。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也自称是秦国的东方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就切断了赵国的右臂。被割断了右臂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而孤立无援,所以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堵塞午道,并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成皋,指挥韩、魏之军,列阵在黄河以南;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我们盟誓说:‘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国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让您得知此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当面相见而使两国互结友好。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决定计划。”
赵武灵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在深宫中,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当先王离开人间的时候,寡人年龄还相当小,亲政的时日不多,内心本就对合纵之策非常疑惑。(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根本不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计。因此愿意重新考虑,改变战略国策,向秦割地以对之前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要到秦国去,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灵王率领三百辆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文王,并把河间之地献给秦国。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