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C.甲文认为,治理国家应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变化因时”,不同的局势采取不同的政策,所谓“攻守之势异也”。

  D.乙文写秦朝在统一天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郡县长官,在当时形势下是不符合秦国的发展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虑以重祸。(4分)

  (2)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3分)

  13.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4分)

  答

  7.D (都:名词活用为动词,建立都城)

  8.D (D连词,表转折;A于:介词,在/介词,从;B者:者……也,表判断/定语后置标志;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这。)

  9.C (“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句式前后对照:“有叛人而无叛吏”,句子前后对比;“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句子前后对比。)

  10.B (题干中“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表述错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1.D (乙文中原文“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秦朝的灭亡不在于制度,不在于郡县制。D项“秦朝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实际上是不符合秦国的发展的”,表述错误。)

  12.(1)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因:沿袭、继承,1分;以:以致于,1分;重:形容词作动词,加重,1分;句意1分)

  (2)因此君子治理国家,用上古的历史考察它,用当代的情况验证它。(是以,因此,1分;为,治理,1分;状语后置,1分)

  13.①治国策略有误,子婴延续错误的治国策略,施行暴政。

  ②君臣互不信任,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忠臣、智士、谋士侧目观望。

  ③秦朝治国没有因时变化,繁法严刑,导致百姓怨恨,失民心。

  ④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以致民怨四起。不在于郡县制,而在于人怨。(4分)

  【参考译文】

  (甲)

  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君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形势危急而又势力微弱无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

  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用上古的历史考察它,用当代的情况验证它,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