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11.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B.错误。使之改变;耽误,违背。两句中的“夺”的含义不同。句意:有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数百亩的田地,不要违背(破坏)了它们的生长时间。C.正确。近来;挨着。句意:我近来研讨经史。/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D.正确。故选B。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太宗告诫房玄龄,见到王珪时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加以尊敬”错误。文中是“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太宗要求房玄龄可以对魏王李泰说,见到王珪要像见到自己一样尊敬。故选D。
13.(1)(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2)三师是用德行来教导别人的人。如果三师的地位低下,太子就无法确认尊师的准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夫”,句首发语词;“则”,就,便;“致”,使;“未之有”,宾语前置句式,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2)“……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道”,通“导”,教导,引导;“卑”,卑微,低贱;“则”,准则。
14.①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②设三师之位。③选正直忠信之人为师。④制定尊师礼仪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可知,以身作则,教谕皇子尊敬师傅。②由原文“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可知,设三师之位。③由原文“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可知,选正直忠信之人为师。④由原文“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可知,制定尊师礼仪制度。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疾,不能穿鞋走路。太宗就赏赐他一辆特制的轿子,命令东宫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诏令皇太子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李纲为太子陈说君臣父子之间的道义,以及问候起居的礼节、检视膳食的方法,讲得畅达明白,义正辞严,使听讲的人忘记了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规范和竭忠尽节之事,李纲大义凛然地说:“接受托孤,辅佐年幼的国君,代理国政,古人认为很难,我却觉得很容易。”他每次发表言论,言辞态度总是慷慨激昂,有一种坚定不可动摇的意志。太子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贞观六年,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讨经史,凡是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呈上来的官职的法令中竟不见有三师的职位,想来不妥。为什么这么说呢?尧曾向尹寿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母学习。前代的圣明君主如果不曾受这些老师的教育,他们的功业就不会那么显扬天下,他们的声名也不会在史籍中记载流传。何况我位居历代帝王之后,智慧比不上圣人,如果没有师傅的指教,怎么能够统率众多百姓呢?《诗经》上不是说么:‘不犯过失不忘本,一切按照老规矩办事。’(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古人的治国之道,不这样而能使天下太平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应当立即拟定法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智慧高明的人,自然不会受周围环境的熏染,但智慧中等的人就不稳定了,会随着所受的教育而改变。况且太子的师保人选,自古以来就很难选择。周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和召公担任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明之人,他天天接受有益的教导,足以增长仁义道德,于是成了圣明的国君。秦朝的胡亥启用赵高做他的太师,赵高用苛刑峻法来教育他,等到秦二世继位之后,就诛戮功臣,屠杀宗族,残暴酷毒,很快就灭亡了。因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可以受到周遭环境和左右亲近的习染和影响。我今天想为太子及诸王精心选择师傅,让太子和诸王瞻仰效法师傅的礼仪风度,从中受到教益。你们可为我寻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举荐三两个人来。”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师傅,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在深宫当中,到他长大成人之后,无不骄横淫逸,因此相继败亡,很少有能够自己摆脱这种结局的。我如今要严加管教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保全。王珪长期以来为我效劳,我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心存忠孝,所以选他做我儿子的师傅。您可以对李泰说,每当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加以尊敬,不得怠慢。”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