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一》,略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B.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川,地区名,泛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广大地区。

  B. 二周,文中指战国时,周王室由于内乱先后分封的两个诸侯国西周国与东周国。

  C. 九鼎,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因此在各朝各代被奉为传国之宝。

  D. 戎狄,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主张亲近魏国,与楚国交好,同时发兵东下,声讨周王室,最终逐渐侵占楚国和魏国的土地。

  B. 蜀地归属于秦国以后,秦国变得更加强盛富足,改变了地小民贫的局面,也更加看轻天下诸侯了。

  C. 张仪虽然贵为连横派的领袖,这次却败于同样滔滔雄辩的司马错口下,张仪主要败在急于争名夺利上。

  D.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王面前展开的“伐蜀”与“伐韩”的争论,实质是秦国用什么战略统一天下的问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蜀,西僻之国也,以戎狄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②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14. 与张仪比,司马错策略的优点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 B 11. C 12. C

  13. ①蜀国,是一个西边偏僻的国家,用戎狄作为首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

  ②因此如果攻占了蜀国,但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暴虐;即使抢走蜀国的一切财富珍宝,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

  14. ①考虑了秦国地少民贫的现实条件。②更易于施行并有名利双收的好处。③不会招到天下人的非议和注意。④没有像攻韩那样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如果我们去攻打韩国,就等于是劫持周天子,劫持周天子是一个恶名,而且也不见得能获得什么利益,反而落得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进攻天下人都不愿意进攻的地方,这是危险的。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