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谷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故彼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昔者叶公子高,身获于表薄,而财于柱国;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胆决腹,壹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吴与楚战手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给斗于宫唐之上,舍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几乎!遂入失宫,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圭,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冒。故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蒙谷是也。”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B.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干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C.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D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谷,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本为周天子所用。文中为楚威王自称。
B.柱国,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国的最高武官。
C.食田,意思是食若干田亩的租税,与“采邑”意思相同。
D.“冯而能立”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中“冯”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威王问莫敖子华,是否真有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由此引出了君臣之间的对话。
B.莫敖子华推崇令尹子文,是因为令尹子文勒于政事,廉洁守法,安于贫困,为国家的安危而忧虑。
C.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时,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人吴军,助他一臂之力,这样楚国也许不会灭亡。
D.楚都沦陷,君王公卿逃难,蒙谷潜回楚宫,背上楚国的离次大典逃亡,为楚昭王保留了治国的法律依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2)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虑无君乎?
14.最后一段莫敖子华是怎么劝谏楚威王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 A(原文标点:昔令尹子文,缅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11. D(两句中的“冯”字都通“凭”,依仗、倚托的意思。)
12. C(“莫敖大心鼓励驾车的战士深入吴军”错,原文是“吾将深入吴军”。)
13.(1)所以那个为了提高爵位,增加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就是叶公子高。(“崇”“丰”各1分,判断语气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蒙谷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是国家的大臣。如果国家祭祀祖先(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做)吗?(反问语气1分,“人臣”“血食”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