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艺的产生,大概是因为人心有智慧吧?创造艺的人,是想要用它教化百姓。(人)生在世就要了解外物,了解外物就会生发欲念,欲念起,事就繁多,事繁多就无法有条理地处理好了。所以圣人凭借智慧而创造艺,凭借艺来成事,二者近则关乎自身,远则关乎外物。艺是用来彰显智慧、发挥能力、控制事情和治理百姓的,圣人也不能停止(学艺)。艺是通过行事培养德行的;德是通过道义引导自身的。艺是德行的枝叶;德行是人的根本。这二者不能偏重其一,不能离开彼此而存在。树木没有枝叶就不能使根干壮大,所以称它为病树;人不学艺就不能成就德行,所以称他为粗鄙的人。如果要想成为君子,就一定要兼备德与艺。

  先王想让人们成为君子,所以设置官员掌管教授六艺,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教授六仪,一是祭祀的仪容,二是招待宾客的仪容,三是朝廷上的仪容,四是丧事上的仪容,五是军旅中的仪容,六是车马上的仪容。大胥掌管在学校读书人的名册,(学生)春季入学,(先)祭祀先圣先师,(再学习舞蹈)使动作整齐又符合音乐节奏;秋季区分才艺高下,使声音符合旋律节奏,诵读讲习,按时(进行)不懈怠。所以《诗》说:“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善育人材,不就如让人学艺一样吗?既修养了内在品质,再加上外在才艺的修饰,内在品质与外在才艺都显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完人,之后才可进入太庙,才可推荐给王公。所以君子无仁就无法立身,无义就不能行事,无艺就无法提升修养,没有符合礼法的仪容就不庄重,四方面都无过失,那么圣贤之才就具备了。《易》说:“无所不有就叫做伟大业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君子就是(要让)外在与内心相称、大事小情都符合礼义法度。所以外表言行要与内心相符合,才能技艺要与德行匹配,(这样)美在其中,通达四肢,才干与品德充实于内,光辉形象显著于外。孔子说:“君子以只穿上君子服装而无君子仪容为耻,以只有君子仪容而无君子谈吐为耻,以只有君子的谈吐却没有君子的品德为耻。”所以藏着宝玉的大山土地草木一定很有光泽,品德高尚的人学问技艺必定丰富。

  孔子认为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教更有效的了。改变风气及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存在六艺之中,显现出的是其中的小节。那些摆放礼器、拿着音乐舞蹈的用具、登高趋下、疾行腾跃或屈曲伸舒,俯身仰首这些技艺,并不是礼乐的根本。礼乐的根本,难道不是合乎仁德之音吗?《诗》说:“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这就是礼乐所崇尚看重的。所以恭敬谨慎、清廉逊让是艺的本性;中正平和、正直无私是艺的实质;敏捷不懈是艺的外在光环;仪容庄重甚合时宜是艺的外在装饰。通晓艺的本性实质的人,可以和他谈论六艺之道;通晓各种技艺的外在表现的人,可以和他讲习六艺之事。六艺之事是官员的职责,六艺道是君子的追求。君子既通晓艺的本性实质,又知晓艺的外在表现,就很可贵了。艺是内心(对品德)的追求,是仁的言语,是义的外化。所以礼用来促进敬肃,乐用来勉励仁爱,射来使心志平和,御来使心境平和,书用来记叙事情,数用来梳理烦难。敬肃之心加强了那么百姓不会怠慢,仁爱之心具备了那么百姓就会愉悦,心志平和了那么责备埋怨就没有了,心境调和了那么思想不一致的人也会和睦相处了,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了那么法规戒律就明了了,烦难梳理了那么事情就顺利了。六艺虽然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六艺之道是君子一心追求的,六艺的仪事是官员掌管的,这就是艺的大略。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