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解析】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不可”修饰动词“与”,中间不应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排除BC;“东地五百里”是“去”的宾语,后面断开;“是”是指代“去东地五百里”,做“去东国之半”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D。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的能力。
A.正确。“太子辞于齐王而归”中“辞”解释为“告辞”;句意: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今者出,未辞也”中“辞”解释为“告辞”;句意:现在出来没有告辞。B.正确。“爱地不送死父”中“爱”解释为“吝啬”;句意: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爱”解释为“爱惜”;句意:假使六国各自爱惜自己的百姓。C.正确。D.“大夫,古代官职”错误。“大夫”是古代一个官阶,而不是官职。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以楚国的实力必能夺回失地”错误。由原文“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万强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可知,子良只是说“攻之武”,并没有说一定会夺回失地,属于无中生有。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求”,索取;“奈何”,怎么办;“朝”,召见。
(2)“怫然作色”怒容满面;“何谓”,这是什么意思;“且”,将;“诚然”,确实如此。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入宫,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向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五十辆,向北到齐国去进献东地五百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五十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南方告诉楚国,又派人向西出使秦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