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9-01 阅读:()
14.(第1点给2分,第2点给1分,共3分。摘抄原句不给分。)
①第一段是唐太宗对臣子提出要求:一是做官要坚守正道,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自讳过失,也不能因为怕伤了他人的面子而不讲原则;二是官员办理政事要有主见,要相互启发、帮助,不要随声附和。
②第二段是唐太宗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天下之大,事情之多,应广纳贤才,处理政事不能独断专行。
附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文告命令,门下省颇有不同看法,有时还有错误,有没有指出纠正?原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本来是为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和失误。人的意见,常常有所不同,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有的人对自己护短,不愿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批评,便怀恨在心。有的人为了暂且避开私人的嫌隙,互相顾惜面子,明知政策有错,也立即施行,难以违背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这实在是亡国的施政方式,你们特别需要注意防范。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因为模棱两可(没有主见),而招致灾难和变乱,人们大多不能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当时都认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顺从,背后乱说,不认为会有祸患;后来到大的祸乱发生,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摆脱险境的人,纵然没有遭到刑罚或处死,也都是辛酸悲苦,仅仅能免于一死,深受世人舆论斥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下随声附和。”唐太宗于是下令各个部门,如果颁发出的文告命令没有做到稳妥方便,官吏必须上奏指出,不能只顺从圣旨上的意思推行实施,必须尽到一个做臣子的职责。
贞观四年,太宗问大臣萧瑀:“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萧瑀回答说“(隋文帝)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不怕辛苦,思行善政。每次上朝处理政务,有时要忙到太阳偏西,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与他一起坐谈国事,值宿守卫,传送晚饭来吃,他性情虽然说不上仁义开明,却也算得上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人性格过于明察,但内心并不能辨明臣子(用人不准)。心里糊涂就不能通达彻见,性格过于明察就对事情容易多疑,他又是靠欺骗前朝皇帝的遗孤寡妇来夺取江山登上皇位的,经常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个官员,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断决定,即使劳神费力,也不能全都处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全知道他有不信任下属的想法,也不敢直率说话,丞相以下的官吏,处理政务都遵奉顺从罢了。我的想法却不是这样,因为天下如此之大,事情如此之多,千头万绪,一定应该根据情况而变动,事情都交付百官商议,由宰相筹划,事情稳妥方便了,才可以上奏皇上,下令天下执行。怎能在一日处理如此多的重要事务,凭一个人的思虑就独断专行呢。况且一天处理十件政事,有五件不合理,处理合理确实好,那些处理不合理的又能怎么办呢?日积月累,甚至好多年,背离常理的事情很多以后,国家能不灭亡吗?哪如广泛地任用贤良的人才,皇帝在朝廷密切关注政事,严肃法纪,谁还敢胡作非为呢?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