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31 阅读:()
①烨字耀卿,进士及第。积官秘书省著作郎。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 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帝善之。
②天禧元年,始置监官。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于是以烨为右正言。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饥殍相望。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报。
③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乞免持服者论其罪。后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
④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 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⑤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宋史》有删改)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恐道亡去 。
②诏即其地建祥源观 。
2.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曙治状与凌策孰愈
A.更加
B.治疗
C.胜出
D.执政
②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A.知道
B.掌管
C.了解
D.通“智”,有智慧
3. 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
4. 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5. 饥荒洪灾之年,刘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对此你如何评价。
6.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史传往往“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旨)”。你认为本传记符合此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答
(1)①逃走;②依着,就着。
①译文:担心(他们)在路途中逃跑。亡:逃走。
②译文:皇帝下诏书,在那个地方修建祥源观。即:依着,就着。
(2)①C;②B
①译文:王曙治理(蜀地)的状况和凌策相比,哪个好?愈:胜出。
故选:C。
②译文: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的官职,掌管杂事。知:掌管。
故选:B。
(3)刘烨说:“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近年收成不好,盗贼偷偷行动,没有诛杀的手段不能禁止。”
(4)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5)遭遇饥荒,又黄河决堤,朝廷大兴民力劳役,导致百姓饿殍遍地。宰相不恤民情,理政不当,刘烨作为谏官,请求罢免宰相,正是其职责所在,也体现了他以民为重、不畏权贵的品质。至于“顺应天变”之说,或是托辞,或是受限于古人思想之局限。
(6)示例:符合此观点。本传记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能显露出作者对刘烨的褒扬与敬佩。如第一段刘烨作为知县捕获群盗后杀之,后陈述众人反应——“众服其果”,此选材和一“服”字表现出作者对刘烨做事果决的赞扬。
参考译文:
烨字耀卿,考中进士。多次升官,做了秘书省著作郎。做龙门知县,很多盗贼杀人,烨抓捕了他们,将要加刑具押送知府,担心(他们)在路途中逃跑,就全部杀掉。大家佩服他的果敢决断。做益州通判,被召回京,当时王曙治理蜀地,有人说他治政严苛暴力。真宗问刘烨:“王曙治理(蜀地)的状况和凌策相比,哪个好?”烨说:“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近年收成不好,盗贼偷偷行动,没有诛杀的手段不能禁止。然而王曙所做的,也不曾超出陛下制定的法令。”帝赞许他的说法。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