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8-30 阅读:()

  圣人之从事也,殊体而合于理,其所由异路而同归,其存危定倾若一,志不忘于欲利人也。

  何以明之?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民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蜀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趁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己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后秦将起兵伐魏,司马庾谏曰:“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

  夫墨子跌跪而趋千里以存楚、宋,段干木阖门不出以安秦、魏,夫行与止也,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其方圆锐椭不同,盛水各异,其于灭火钧也。故秦、楚、燕、魏之歌也,异转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也,殊声而皆悲,一也。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夫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者,效亦大矣。

  (节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自鲁趋A而B十日十夜C足D重E茧F而G不休息H裂I衣J裳K裹L足M至于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指明晓、知道,与“明道德之广崇” ( 《屈原列传》)中的“明”字意思相同。

  B.闻,指听闻、听说,与“臣拜表以闻” ( 《陈情表》)中的“闻”字意思不同。

  C.偃,指停止、停息,与“偃仰啸歌” ( 《项脊轩志》)中的“偃”字意思不同。

  D.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文中是指魏文侯凭轼致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后很担忧,为阻止楚国,他不惜疾行千里,率兵九次击败公输般,迫使楚国退兵。

  B.魏文侯认为段干木绝不会愿意拿自己的德行道义来换取权势财物,因此,常心生惭愧且对段干木非常敬重。

  C.墨子和段干木做事的功效一样,就像拿着不同的容器盛水灭火的人,虽器皿不一样,但灭火的目的是一致的。

  D.不同的曲调或不同的声音,都可以表达人们相同的情感,而无论歌与哭,都是人们内心感情的外在流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4分)

  (2)其势相反,而皆可以存国,此所谓异路而同归者也。(4分)

  14.如何评价墨子和段干木的“圣人之心”?(3分)

  答

  10、(3分)C、H、M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实词的能力。

  A项“明道德之广崇”中的“明”是“阐明、表明”的意思。

  12、(3分)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A项“率兵九次击败公输般”错,墨子只是在攻防演习中九次打败公输般,从本文看并未带兵。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