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30 阅读:()
14. 作者不赞同他的观点。
①徐渭虽然没有身居显贵要职,但是却得到了胡宗宪这样的豪杰的常识。
②文章得到嘉靖帝这样的英主的认可。
③他的诗文一扫近代的不良文风,千百年以后也会有定评,在文坛上会有一席之地。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一次胡宗宪捕获了一头白鹿,让徐渭撰写一篇表文上奏。表文呈到皇帝那里,嘉靖帝很是高兴。
“白鹿”做“得”的宾语,其后断开;
第一个“表”做“作”的宾语,第二个“表”做“上”的主语,中间应该断开;
“永陵”做“喜”的主语,其前断开。
故选D I K。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者是兼词,之于;后者是“各个”。句意:便请他来做幕宾。/各郡县被秦朝官吏压榨迫害的百姓。
B.前者是“等同、相当”;后者是“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句意:喜欢评论的人把他比作刘谈、杜甫。/而且人人都知道进退礼仪。含义不同。
C.都是“北方”的意思。句意:饱览塞北沙漠之乡。/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
D.前者是“判罪”;后者是“衡量,评定”。句意:被捕入狱判处死刑。/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甚至任他们拿斧子砍自己的头颅,或用锥子刺自己的双耳”错误。原文是“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其”指的是自己,这是自残行为。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负”,依仗;“好”,喜好;“中”,切中要害;“竟”,最终。
(2)“数奇不已”,不顺心的事一件接着一件;“遂”,于是;“为”,得了;“囹圄”,监狱。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作者不赞同他的观点。
结合“独身未贵耳”“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可知,徐渭虽然没有身居显贵要职,但是却得到了胡宗宪这样的豪杰的常识。
结合“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表上,人主仙是人主知有先生矣”可知,文章得到嘉靖帝这样英主的认可。
结合“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勋胡为不遇哉”可知,他的诗文一扫近代的不良文风,千百年以后也会有定评,在文坛上会有一席之地。
参考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名声很大。薛蕙主管浙江考试时,赏识他的才能,认为他是国家的杰出之士。但是他的命运不好,屡次参加乡试都落榜了。中丞胡宗宪听说他的情况后,便请他来做幕宾。徐渭每次进见,都是身穿粗布衣,头戴黑头巾,高谈阔论天下大事,胡宗宪很喜欢他。当时,胡宗宪正统率多支边防军队,威名镇服东南,披甲戴盔的将领们前去进见时都要跪着说话,匍匐行走,不敢抬头;而徐渭只凭着胡宗宪部下一介书生的身份竟敢傲视他,喜欢评论的人把他比作刘谈、杜甫。有一次胡宗宪捕获了一头白鹿,让徐渭撰写一篇表文上奏。表文呈到皇帝那里,嘉靖帝很是高兴。胡宗宪因此对他更加器重,后来的一切上疏和文牍,都由他来执笔。徐渭依仗自己的才能智谋,喜好想出奇妙的计谋,议论军事时大多切中要害,在他看来,世上的事没有一件是能令他称心如意的,却最终没有遇上好的机会。徐渭既然在科考上不能被考官赏识,便沉溺在饮酒上,纵情于山水之间,跑遍齐、鲁、燕、赵各地,饱览塞北沙漠之乡。一切令人惊奇骇怪的景物,都一一反映在他的诗篇中。他的胸中又有一种蓬勃的不可磨灭的气概,以及英雄失意、立足无门的悲愤。因此他的诗篇中,似怒似笑,好像激流在峡谷中轰鸣,好像萌芽破土而出,好像寡妇在黑夜哀泣,好像游子在寒夜启程。虽然他在诗歌的体裁声律上常有不足之处,然而能做到别出心裁,有一种王者的尊严风度,不是那些用女声女气来讨好别人的作家所能望其项背的。他写的文章具有独到的见解,气势稳重而章法严谨,不用模拟而损自己的才气,也不用议论而伤自己的风格,可称为韩愈、曾巩一类的人物了。徐渭的作品一向不和当时流行的格调合拍,对于当时所谓的诗坛领袖人物,徐渭都愤怒地斥责他们,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出越地之外。可叹啊!他喜欢书法,笔意奔放就像他的诗篇一样,在苍劲中呈现出妩媚的姿态,这也就是欧阳公所说的“姣美的女子即使到了老年还是风韵犹存”。偶尔凭借着他的余力,涉足花鸟的画卷创作,都画得不同凡响而富有情趣。后来由于起了疑心而误杀了他的续配夫人,被捕入狱判处死刑。经过张太史元汴的竭力斡旋,才被释放出狱。到了晚年,他的愤世之心更加深刻,故作疯癫的行为越来越厉害。达官贵人来访时,有时竟拒而不见;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去,招呼一些市井小民在一起喝酒;有时手拿斧子砍破自己的头颅,血流满面,连头骨都砍断了,用手一按就能发出响声;有时用锐利的锥子刺自己的双耳,竞深入一寸多,居然还没有死。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