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9 阅读:()
(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1】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及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1】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
(二)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武王周公圣人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 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取材于王安石《伯夷》)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适于义而已 适: 符合
B.与天下之诸侯 与:赞同
C.不忍事之 忍:愿意
D太公相之 相:辅佐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而伯夷、叔齐耻之 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B.遂饿死于首阳山 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
C.然后世不深考之 是大不然也
D.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 以待天下之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顾人之是非
不考虑别人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
B.夫岂有求而为哉
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
C.而尤者,伯夷也
特别(怨恨纣王)的就是伯夷了
D.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于是就把百姓从困苦中拯救出来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10.王安石是如何批驳司马迁和韩愈对伯夷的评价的?请结合以上三则短文简要分析。(6 分)
答
6.(3分)B 7.(3分)A 8.(3分)A
9.(3分)参考答案:假使伯夷不死,赶上周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岂止姜太公呢
【评分参考】“使”“烈”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参考答案:
司马迁颂扬了伯夷叩马而谏、耻食周粟的义举。韩愈依据司马迁的记载赞颂伯夷守道不移。王安石认为司马迁是凭偏见独识记述的,并不符实,韩愈据此得出的评价也就不成立了。王安石引用孔孟之言,批评司马迁没有考察先贤的看法;推测是年事过高等原因导致伯夷未能归附武王,从而否定了叩马而谏之事;从伯夷坚持侍奉仁德之君推理他不可能不助武王。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