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9 阅读:()
13.(1)“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县的百姓呢? 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
(宁:岂、难道;蔓:牵连到、延及;尔曹,你们。各1分,句意1分)
(2)即使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什么,死后必然有所得,因为有史官啊!(使:即使;状语后置句1分,最后因果1分,句意1分)
14.①赞扬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有方;(1分)②何易于这样的好官却被评为中上等是不公平的, 表达对考绩制度不公平的不满;(1分)③呼吁掌权者知人善任,表达希望何易于名垂青史的情感。(1分)
【详解】第一段写何易于为了不耽误百姓耕作,自己亲自拉船;第二段写何易于铲除茶树,为百姓不惜得罪朝廷,第三段写何易于关爱百姓,执政宽松;第四段写何易于在考核官员时却只被评定为中上;第五段作者发表感叹,“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 有史官在”。据此可以概括出。
参考译文:
何易于曾任益昌县令。县城距州刺史驻地四十里。刺史崔朴,曾趁春光从上游坐船东下,径直来到益昌城旁。到后就索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把笏插在腰里,拉着船跑上跑下。刺史崔朴惊异地问他为何这样,何易于说:“正当春天,百姓不是种田便是养蚕,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 我是您手下的县令,正值无事,可以充当劳役。”刺史与宾客跳下了船,一齐骑马回去了。
益昌百姓多数就着山种茶树,得利私自归己。恰好盐铁官上奏皇帝请求重视专卖管理,诏书通知各地不准为老百姓隐瞒。何易于看了诏书后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尚且还活不下去,何况增加赋税损害人民呢!”他命令小吏铲掉茶树。小吏提议说:“现在铲掉,罪行愈加深重。我一个小吏仅得一死罢了,您难道能免除被流放荒远的海边吗?”何易于说:“我岂能吝惜自己而损害全县的百姓呢?也不会使罪祸牵连到你们。”随即亲自放火烧掉了它。观察使听说这种情况后,认为何易于为人民着想,最终没有弹劾他。
县里百姓死亡,孩子弱小、家业破败不能下葬的,何易于就拿出棒禄,派小吏代为办理。百姓缴纳规定的赋税的,有老年柱拐杖的,何易于一定要招呼坐下供给饮食,询问政事的得失。公堂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亲自与之交谈,为他们分辨是非。罪小的劝导,罪大的杖罚,都立即遣派回家,不交给小吏处理。
会昌五年,我路过益昌,有一个知道何易于治理情况的人,说:“皇帝设立上下制考核官吏来劝勉官吏,而何易于考后仅评为中上等,为什么?”我说:“何易于督促赋税怎样?”答“请求上级宽容限期,不想逼迫百姓,不想让百姓低价卖出粮食和丝绸。”“监督劳役怎样?”答:“国家财政拨款不够,就拿出自己的体禄,希望优待贫苦人民。” “对过往的权贵的馈赠如何?” 答:“除了凭证外什么东西都不给。”“捉拿强盗怎样?”答:“没有强盗。”我说:“我在长安,每年听到给事中考核官吏就说‘某人任某县令,评为上下等,通过考核升了官’。问他的政绩,就说‘某人能督促缴纳赋税,在限期以前完成;某人能监督服劳役,节省经费(度支:官名,主管天下的贡赋租税);某人在权贵经常路过的地方当官,能谋求来往的显要官员为他说好话;某人能捉拿强盗若干。’县令能得到上下等的就是这样。”乡民不回答,笑着离开了。
我认为现今身居高位的人,都知道访求人才是最迫切的事。到有人才时,又有谁能了解、赏识呢?再说,即使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什么,死后必然有所得(必然于死后留名),因为有史官啊!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