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阅读答案与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8 阅读:()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哉。

  (选自《容斋随笔·卷八》,有改动)

  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懿A存B而C公D死E才F五G十H四I耳J天K不L祚M汉N非O人P力Q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此处解释为“全部”,与《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中的“一”意思相同。

  B.“夷夏”,夷,古代称呼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夏,华夏,指中原地区。夷夏泛指天下。

  C.“危计”是高明的计谋,“危”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危乎高哉”的“危”意思不同。

  D.“樵采”,即砍柴、刈山草、扫树叶等,文中禁止樵采是为保护诸葛高慕地采取的措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在乱世中亲自耕种,如果没有徐庶的推荐和刘备的三顾茅庐相邀,他的一生一定是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显达的了。

  B.诸葛亮出山二十多年间,既得到君主的高度信任、部属的充分信赖,同时也得到敌方势力司马懿、钟会等的钦佩与尊敬。

  C.魏国在完全占领中州以后,虽然拥有曹氏父子的余威和众多勇猛的将士,仍然畏惧蜀国如畏虎,不敢派遣军队进攻蜀国。

  D.诸葛亮出兵魏国时,魏延多次献策并请求带领将士分兵出击,但诸葛亮并未采纳,史臣多认为是诸葛亮不愿用诈谋奇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2)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

  答

  10.E J N 11.C 12.D

  13.(1)他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根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情况。

  (2)(他)正要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有罪之敌),竖起大旗,擂响战鼓,直指魏国国都。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懿存而公死”,以“而”连接的两个主谓结构,句意紧密,单独成句,后面断开;

  “才五十四耳”,省略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天不祚汉”,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非……也”,判断句式,单独成句。

  故在E J N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他花费心思制订行动计划,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C.“是高明的计谋”错误,“危计”是危险的计谋,“危乎高哉”的“危”是高的意思。句意: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多么高峻伟岸。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