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阅读答案与翻译-《庄子·杂篇·盗跖》

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8 阅读:()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请往说之。柳下季劝止,孔子不听。见盗跖,孔子曰:“丘闻之,凡天下人有三德: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此上德也;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今将军兼此三者,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齿如齐贝,音中黄钟,而名曰盗跖,丘窃为将军耻不取焉。将军有意听臣,臣请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使为将军造大城数百里,立数十万户之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

  盗跖大怒曰:“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糜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今子修文、武之道,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县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子之道,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选自《庄子·杂篇·盗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B.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C.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D.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这里孔子称盗跖为将军只是想取得他的好感。

  B.诸侯由天子分封,名义上服从王室政令。文中“尊将军为诸侯”与孔子立场不符。

  C.“恒民”即指常人,一般百姓。古文中还常以“黔首”“黎元”“布衣”称百姓。

  D.“轼”是车箱两旁板上的横木。苏洵以此字为其子命名,并为苏轼取字“子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初见盗跖,便劝导他以“三德”之人为榜样,结果盗跖大怒,反唇相讥。

  B.盗跖推崇有巢氏、神农氏的生活方式,主张人类要“返归原始,顺其自然”。

  C.盗跖认为孔子所说的违背常理的,人生苦短,喜乐难得,不如顺乎本性行事。.

  D.本文借盗跖之口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矫揉造作,诈巧虚伪,惑乱天下。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2)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

  14.从游说策略的角度,简析“孔子游说盗跖”与“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同之处。(3分)

  答

  10.B.

  11.D.“轼”是车箱前面供乘车人凭扶的横木。古人的“名”与“字”存在一定的关联,苏轼字“子瞻”,而“瞻”是“向前看”的意思(瞻前顾后),可推测“轼”的位置不在两旁而正前方。

  12.A.孔子初见盗跖,便称赞他是“三德”俱全之人。

  13.(1)追随盗跖的部卒有九千人,到处为非作歹,侵犯暴掠各国诸侯。(“从”、“天下”、状后、“侵暴”,每点1分)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