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3 阅读:()
材料一:
四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倓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 “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楚。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鲁僖)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 “鲁人恐乎?”对曰: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齐)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 “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材料三:
战国者,纵横之世也。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扺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是则比兴之旨,讽喻之义,固行人之所肄也。纵横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尔 A贡 B包 C茅 D不 E入 F王 G 祭H不I共J无 K以 L缩 M酒N寡O人P是Q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不谷”意为不善,本是周天子的谦称,后为诸侯霸主僭用,这里是齐桓公的自称。
B.“虽众,无所用之”的“虽”,意为虽然,与《离骚》中“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虽”意 思不同。
C.“弥缝其阙”的“阙”,意为缺漏、过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意思不同。
D.“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的“用”,意为采用,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 的“用”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齐桓公纠合诸侯之兵伐楚,倚强恃众,来势汹汹,罗列楚王罪状,声称自己拥有征讨之权,表现得义正辞严。
R.面对齐国的软硬兼施,层层进逼,楚国也以实力为后盾,从容应付,时而和顺谦恭,时而激昂慷慨,最终成功化解危机,订立盟约。
C.齐孝公率军入侵鲁国,咄咄逼人地质问展喜鲁国人是否害怕,展喜巧妙作答,只有人格卑鄙的小人才会害怕,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则无所畏惧。
D.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在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中,各国使官运用比兴、讽喻之法,留下大量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侯曰: “室如县磐,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4分)
(2)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4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