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3 阅读:()
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
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①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已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
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②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
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
【注】 ①芈姓:楚国的姓。②夙:即季武子,春秋鲁国正卿,名夙(一作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选少选漏选均不得分。(3分)
若 A 从君 B而 C走 D 患 E 则不如 F 违 G 君 H 以避 Ⅰ 难 J且夫 K 君子 L 计成 M 而后行 N二三子 O计 P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襄公如楚”与“宗庙之事,如会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如”含义不同。
B. “诸姬不获窥焉”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两句中的“窥”含义不同。
C. “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与“冯虚御风” (《赤壁赋》)两句中的“御”含义相同。
D.“出楚师以伐鲁”与“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这次来楚国,不是为了楚康王一个人,而是慑于它的大国盟主的身份和强大的军队。
B.大夫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如果认为楚国有道义,理应庆贺其喜吊慰其忧,如果是因为畏惧楚国,更应该前往楚国。
C.大夫叔仲昭伯认为君主的权威很大,如果依靠他国诸侯力量处理本国事务,会使他国诸侯轻视自己。
D.大夫荣成伯认为鲁襄公可以把自己攻打季武子的行为看作是酒醉后发怒,不如将卞城赠予季武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4分)
(2)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4分)
14,季武子袭占了卞城,鲁襄公想请楚国出兵讨伐,荣成伯为何反对?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0. E J N
【解析】原文句: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
“从君而走”指“跟随国君中途回国”, “患”指遭致祸患,是“从君而走”的结果,且“则”是连词,一般放在句首,故在“患”后断开;“违君以避难”与“从君而走患”在结构上对仗, “难”是“避”的宾语, “且夫”一般放在句首,故在“难”后断开; “计成”与“后行”是两个动作的顺承,故在“后行”后断开。
11. A
【解析】 A 项中“襄公如楚”的“如”是到、去的意思,“宗庙之事,如会同”(《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如”是或者的意思,含义不同:B项“诸姬不获窥焉”中的“窥”是窥视的意思,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过秦论》)中的“窥”也指窥视,含义相同。;C项“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中的“御”是抵挡、抵御的意思,“冯虚御风” (《赤壁赋》)中的“御”指驾,含义不同; D项“出楚师以伐鲁”中的“伐”是讨伐、进攻的意思,“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伐”指自夸、炫耀,含义不同。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