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3 阅读:()
答
10.B。
11.C。文中“薄于文雅”的“薄”为轻视的意思。
12.A。文中“征于翰讨禄山”指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而不是高适征讨哥舒翰。
13.(1)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给分点:“因此”1分、“虿毒”1分,“未足”1分,句意1分)
(2)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给分点:“尚”1分,“王霸”1分,“衮衮”1分,句意1分)
14.①高适谒见玄宗,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在于监军不关心军卒,南阳各路首领各持权力。
②高适在永王叛乱时趁机向肃宗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
③高适的诗歌里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
④高适在玄宗把各王子分封到各地时强烈劝谏不可以。(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高适,是渤海郡蓚县人。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以乞讨为生。他性格对权贵十分傲气,观察事物有透彻的了解。等到二十岁时才关注诗歌,几年之间,诗歌的体裁格调渐渐变化,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每吟诵一篇,喜欢被爱好诗歌的人传诵。宋州刺史张九皋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推荐他到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辅独揽大权,对文辞十分轻视,只用对待举子的礼节对待他,高适拂袖而去,客居河右。河西节度史哥舒翰见了他觉得他很与众不同,于是上表推荐他做左骁卫兵曹,担任自己府上的掌书记,跟着哥舒翰上朝,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他,不久高适又离哥舒翰而去。
恰逢安禄山叛乱,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禄山,任命高适做左拾遗兼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守南阳。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拜见玄宗,于是陈述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说:“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卒,军卒吃粮仓的米饭尚且还不够,想让他们奋勇征战,怎么可能?况且南阳的各路首领都各持权力,难道像这样打仗能取得胜利吗?陛下趁此机会向西迁入蜀中,躲避歹毒之人,不算是羞耻之事。”玄宗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安禄山的兵灾果然没有触及到蜀中。玄宗称赞他,不久升他做侍御史。
至德二年,永王李璘在江东起兵,想要占据扬州。当初,玄宗把各位王子分封到各地,高适强烈劝谏,认为不可以。等到永王叛乱,肃宗听到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召见他谋划这件事。高适趁机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认为他的回答很与众不同,让高适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平定江淮叛乱。平叛后,宰相李辅国憎恨高适敢于直言,在皇帝面前说(浙睿talk)他的坏话。于是被贬为太子少詹事。
材料二:高适,字达夫,还有一种说法是仲武,沧州人。他年轻时心胸宽广,不拘小节。以参加科举考试为耻,混迹于赌徒之中,才气名声却传播开来。后来高适考中有道科,授职封丘县尉。不久,哥舒翰上表推荐高适任掌书记,后来又升任谏议大夫。高适仗恃意气,敢于直言。朝中权贵近臣都怕他。李辅国妒忌他的才干。蜀中内乱时,高适出任蜀州、彭州的刺史,又升西川节度使,归朝后,任左散骑常侍。于永泰初年去世。高适崇尚气节,谈论王业与霸业,滔滔不绝,从不厌倦。他遭逢国家多难之时,以建功立业自我期望,到50岁才学写诗,立即就写得很好,凭借气质自我欣赏,有很多发自肺腑的语句。每写完一篇,好事的人总喜欢传扬吟诵。高适曾到汴州,和李白、杜甫相会,酒酣耳热之际登上吹台,慷慨悲歌,迎风怀古。没有人能揣测他们的心情。相互间有许多唱和之作。现在高适还有诗文等二十卷著作,以及他编选的从至德到大历年间作者二十六人的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都传世。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