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1 阅读:()
14.①张良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刘邦的无限忠诚。②韩信自立为王,给刘邦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为表自己无二心,故婉言拒绝。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
“使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具食”,动宾结构,准备粮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委任,托付;劝酒,敬酒。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句意: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举起杯盏相互劝酒。
C.正确。约定时间;满一年。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同。句意: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满一年之后。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错误,原文为“欲连和俱西袭威阳,沛公欲听之。良曰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袭击并大败了反叛的秦军,没有和他们一起攻占咸阳。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独”,仅,只有,只是;“因”,趁机,趁着;“解”,同“懈”,懈怠。
(2)“何”,怎么,为什么;“示天下”,向天下显示(表示);示,给……看(表示);“固”,稳住,稳定。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文本来看,张良拒绝三万户的封地与张良的为人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
从张良的为人来看,文章开头提到张良倾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报仇,可见张良对于名利之类看得很淡;
张良拒绝三万户封地的时候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张良认为是上天把自己授予刘邦,可以看出他对刘邦的忠诚;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文中“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韩信想要自立为齐王,这让刘邦感受到威胁;而张良对于大汉来说,是具有和韩信同样功勋的人物,所以张良洞察当时的形势以及刘邦的心思,拒绝了三万户的封地,以此表露自己的忠心。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秦灭亡韩国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向北追敌到蓝田,交战两次,秦兵终于崩溃。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赠送给了项伯。汉王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使项伯代他请求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来稳住项王的心。”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信。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营垒,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恰逢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