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1 阅读:()
1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D项,“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错误,“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的“易”是“容易”的意思,“以小易大”的“易”是“换”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C项,第一个“济”是“拯救”的意思,第二个“济”是“渡河”的意思。
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请示朝廷后成功将庙移址”错误,原文并没有说王涤请示朝廷。
13.【答案】(1)老百姓高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地方,一年后庙就建成了。(关键词“卜”“期年”各1分,句式1分,大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得分)
(2)韩公离开京城一万里,而被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就回去了。(关键词“去”“国”各1分,句式1分,大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卜”,选择。“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状语后置句,即
“于州城之南七里卜地”。“期年”,一年。(2)“去”,离开。“国”,京城。“而谪于潮”,被动句。
14.【答案】①潮州人开始学习儒道(或重视学习或专心于学问和品行);②韩愈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为后人所沿袭:③韩愈成为潮州人所信赖的神灵。(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韩愈对潮州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第三段,由“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可知,因为韩愈,潮州人“知学”“皆笃于文行”,即开始学习儒道(或重视学习);由“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可知,韩愈“养士治民”之策被后人所尊奉,即韩愈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为后人所沿袭;由“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可知,韩愈成为潮州人所信赖的神灵。
【参考译文】
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异端邪说一起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怒了皇帝,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猪和鱼等微贱之物;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获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真诚,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沉迷于佛教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凶暴的鳄鱼,却不能够消除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世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安稳。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是可信的:“君子学了道理,就会爱护百姓;百姓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一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认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地方,一年后庙就建成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