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阅读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1 阅读:()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已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阳令A官B遗之C粟D数十E秉F子G列子H出I见J使者K再L拜M而辞N使者O去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10.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答

  6、FKN句意:郑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列子出来会见使者,拜而又拜后谢绝了。使者离开。

  “秉”是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数十秉”是“粟”的后置定语,应断在F处;

  第二处“出”和“见”的主语都是列子,宾语是“使者”,且“再拜”的主语不能是“使者”,所以应断在K处;

  “使者去”,“使者”为主语,其前应断开,故断在N处。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