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阅读翻译

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1 阅读:()

  解析:D.“顺帝主张平叛”错误。从原文“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来看,主张平叛的是“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顺帝的意见文中没有涉及。故选D。

  5.答案:(1)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

  (2)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

  解析:①“降”,归降;“下”,下达、交付;“故事”,旧例。译文: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

  ②“掾属”,属官;“方略”,对策;“遣”,派遣。译文: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

  6.答案:①面对重大的利害关系,有些臣子虽身份卑微,但敢于力排众议;

  ②皇帝能公平客观,从善如流;

  ③朝廷重臣能顾全大局,不固执己见。

  解析:由“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可知,面对重大的利害关系,有些臣子虽身份卑微,但敢于力排众议;由“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可知,皇帝能公平客观,从善如流;由“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可知,朝廷重臣能顾全大局,不固执己见。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珠崖郡反叛,连年不能平定。元帝和有关大臣商议派出大军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认为不应出兵。元帝因此询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出兵,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看法是对的,元帝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于是撤销了珠崖郡的平定事宜。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归服汉朝,上书愿意保卫上谷以西的边塞,请求撤走守备边塞的军队,来让朝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元帝命交付有关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认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答应。元帝询问详细情由,侯应对答了十条不能答应的理由,随后有诏命令不再讨论边塞撤兵之事。汉成帝时,匈奴使者说匈奴想要归降,(成帝)将此事交付公卿商议,商议的人都说应当依照旧例接受匈奴归降。光禄大夫谷永认为不如不接受,成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匈奴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单于请求朝见,哀帝想要拒绝他,就此事征求公卿的意见,也都认为白白耗费国家钱财,可以暂不准许。单于使者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进谏,哀帝醒悟,召还匈奴使者,另作诏书同意单于的请求。

  汉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想要放弃凉州,加强北方边患的防备,朝廷召集公卿集体商议,都认为是对的,郎中虞诩陈述了不可放弃的三条理由,于是又召集四府商议,最后都同意虞诩的建议。北匈奴再度强盛,西域各国断绝了和汉朝的联系后,朝廷公卿大多认为应该关闭玉门关阻断西域交通。邓太后召见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认为不可如此,于是采纳了班勇的建议。汉顺帝时,交趾蛮反叛,皇帝召见公卿百官以及四府的属官,向他们询问对策,这些人都建议派遣大将进兵征讨交趾。议郎李固反对,请求选派刺史太守前去安抚,四府都同意李固的建议,岭南重又安定下来。汉灵帝时,凉州兵乱不止,司徒崔烈认为应该放弃凉州,朝廷召集公卿百官商议,议郎傅燮认为不可,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八件事,所涉及的利害关系重大,当时公卿百官已经形成定议,贾捐之以下八人,均以郎官、大夫的卑微身份,独自提出不同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算不得英明君主,也都能否决公卿百官而采纳他们的意见,大臣们不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道还存在的表现。每件事都能如此,天下还会不太平吗?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