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屋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文言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0 阅读:()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知识点

  古今异义

  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缘故,缘分)

  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菜肴等新鲜美味)

  欲穷其林(古义:尽头;今义:贫穷)

  林尽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朗;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悉如外人(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问所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便要还家(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咸来问讯(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亲友关系的人)

  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便扶向路(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既出(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处处志之(古义:动词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便扶向路(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未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