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0 阅读:()
(一) 子问居长洲之甫里,余女弟婿也。余时过之,泛舟吴淤江,游白莲寺,愁安隐堂,想天随先生之高风,相与慨然太息。而子问必换《史记》以行。余少好是书,以为自班孟坚已不
②“观世如史”,看待世事如同看史,两千年历史于百年人生不过只在一瞬之间,要静处其外,心平气和地去看待。
③“观史如花,观世如史”表达出作者遵循自然规律,置身天地间万事之外,体现他淡泊豁达的心境。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一)
住在长洲县甫里一地的子问先生,是我的妹夫。我偶尔到他那里去,在吴淤江上泛舟,游览白莲寺,在安隐堂休憩,想象天随先生的高风亮节,与之相比不自觉地自我叹息。而且子问每次出行都要抉带《史记》,我小的时候也是爱读此书,并认为从班固之后就没有完全理解此书的人了。惟独子问认为我说的话有理,隔年不见,一旦相见都要问《史记》,不谈论其他的事。不巧他的书室被毁,便新修了一座房子,题名为花史馆。这是因为在庭院中种上了四季花木,而又收藏《史记》于书房中,每天在书房里诵读诗篇,认为人生像这样就足够了,在这世上也没有什么其他可追求了。
四季花草树木的成长,在于天地运转,新陈代谢,共中的积累难道有什么怪异的吗?人生在这世上,惟独担心的是自己不能常常立于事情之外,而且不知尽头。冷静地处于事情之外,看天地间万事万物,就像这庭中之花,开开败败于我们面前罢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两千多年,我静静地观察研究,难道不像四季之花吗?而我和子问所共有的,最多也就一百年。以百年之期和两千多年相比,就像一瞬间内,把身外之物占为己有,来来往往地不知止境,观察世事如看《史记》一般,看《史记》犹如看花!我和子问提及这件事,抑或亦可以进入史书里吧,于是记载下来成为此记。
(二)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史记》,看见文章的内容情感愤激、充满了愤恨抑郁不平之气,这种情感十分激烈,抑制不住。我认为君子处在这个世上,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始终在于自己的个人,决不应该因为一时的遭遇,或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改变。假设不幸处于困窘的处境,那么利用这种处境使自己的心态平和,性情得到愉悦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方法。哪里会像那些道德修养不高的普通人,一旦外界的环境不符合他的心意,悲伤哀怨憔悴的神情就会表现在眉目之间呢?孔子多次赞美颜渊,责备子路的恼怒,古人难于做到(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