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8-20 阅读:()
(甲)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忱有经世才,浮沉郎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足
11.C【解析】“故事无不举”中的“故事”是两个词——故,因此;事,事情。“故/事无不举”意为“因此,事情没有不能完成的”。《六国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是一个词,意为“旧事”。
12.A【解析】“表现了周忱恃才傲物、不满足于担任郡守一职”错误。夏原吉说:“这不过是正常调迁,怎能尽周君的才能?”这是从侧面表现周忱具有超强的才能(意即郡守一职不足以令周忱发挥其才能)。
13.(1)(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损耗费,(官府)只好一并向百姓征收,百姓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更加不足。(“细民”1分,省略句补出主语1分,句意2分)
(2)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但百姓最终因此受到祸害。(“长人者”“卒”各1分,句意2分)
14.①在河边置囤。②让粮长仅负责按期汇总粮食。③明确百姓交粮的流程。(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甲)
周忱,字恂如,是江西吉水人,明成祖永乐二年进士。周忱有经世之才,在郎署沉浮了二十年,人们都不了解他,只有夏原吉认为他非同寻常。洪熙改元后,他逐渐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初年,有人推荐他为郡守。夏原吉说:“这不过是正常调迁,怎能尽周君之才?”永乐五年九月,皇上因天下的财赋大多得不到治理,而江南最为严重,便想要找到有才干的重臣前往治理。于是采纳大学士杨荣的举荐,提拔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
他刚到时,便召父老来问拖欠税粮的原因。(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交损耗费,(官府)只好一并向百姓征收,百姓因为贫困只好逃亡,导致税额更加不足。周忱于是创行平米法,命令均摊交纳耗米。他又请皇上敕令工部颁给铁斛,交给各县作为标准样式,将搞大入小出的粮长革除。周忱见各县收粮没有团局,粮长就在其家中贮存(的情况),便说:“这是导致拖欠税粮的原因。”便令各县在水边设囤,每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称为“辖收”。到有六七万石以上,才设粮长一人总管,称为“总收”。人民持帖到囤交粮,官员监督他们交纳,粮长只是照日期汇总而已。
周忱一向追求简易。在此之前,大理寺卿胡槩担任巡抚,用法严厉。周忱一切都力求简易,对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会。有人当面攻击他:“您不如胡公。”周忱笑道:“胡卿奉敕令,责任在于祛除民害;朝廷委任我,只说要安抚军民。朝廷委任付托的政事不同而已。”他长时间在江南一带担任长官,跟当地官吏百姓彼此熟悉,就像家人父子一样。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询问他们的疾苦,给他们谋划处理问题。他统制部下,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地询问,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有才能的官员,他就推心置腹同他们商量筹划,务必用尽他们的长处,所以事情没有不能完成的。
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他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后来吴地发生严重饥荒,百姓道死相望,租税又依旧拖欠了。人们更加对周忱怀念不已,到处建生祠祭祀他。景泰四年十月,周忱去世。谥号文襄。
(乙)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但百姓最终因此受到祸害。(每天)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敲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显示全部
收起